理论智库

强化理念、课程、机制协同,构建职业院校美育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会做事”的技术人才,更要塑造“有文化”的新时代工匠,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具备文化底蕴与审美品格。

10月20日 08:33

完善治理机制,保障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坚持民办教育公益化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支撑。

10月20日 08:32

推进“双一流”建设 助力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把“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必须发挥好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推动湖南由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建设教育强省,不仅基础要强,高等教育这个“龙头”更要强。

10月20日 08:32

铸牢党性之基,涵养清廉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其稳固程度直接关系到党的作风建设成效。从立身之根本到立业之根基,从立言之准则到立德之标杆,党性始终贯穿其中,串起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只有筑牢党性基石,方能根治“四风”痼疾、涵养清廉之风。

10月19日 09:01

“三心”为炬,走好民政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民生、支撑发展的时代命题愈发凸显。民政职业院校作为民政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服务民生保障,坚定不移走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

10月19日 09:00

徐特立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思想的当代启示

徐特立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20世纪40年代,他立足延安时期社会实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并发展了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思想。这一思想穿越时空,对新形势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10月19日 08:59

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深化理论创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下简称“第五卷”)是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11月12日 08:56

以绿色金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10月18日 09:09

学习人工智能,领导干部当走在前、作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这一重要论述,为担负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重任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

10月18日 09:09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10月18日 09:08

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发展的根本依托,而溪口路建成使得当地的资源实现了向市场要效益的关键一跃。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改善交通条件只是手段和办法之一。守护好生态本底,建设好基础设施,打造好生态产品,建立好融合机制,我们就可以找到“绿水青山”变换成“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让美丽山水间源源不断地淌出真金白银。 [更多]
11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近期,应邀参会的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分享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表达进一步研究好中国学问、发挥文明沟通桥梁作用的愿望。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更多]
突破原有小众圈层局限,被更广泛的群体接纳并产生影响力,人们习惯于把这种现象称为“破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