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近日,“曹操墓前堆满布洛芬”的照片在社交网络上刷屏。由于史书记载曹操生前患有严重的“头风病”,前来祭拜的年轻游客们便自发地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头痛药,更有心细的探访者留下手写信。
从曹操墓前的布洛芬,到孙权碑旁的三国杀卡片,再到武侯祠里的东风导弹照片,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赛博祭祀”正在成为年轻人与历史对话的新方式。或许有人担忧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敬,但或许这恰是当代青年用独特方式激活历史记忆、重构文化连接的创新实践。
这是跨越千年的“破次元”对话,年轻人用现代语境巧妙消解了历史的距离感。曹操的头风病、孙权的合肥之战、诸葛亮的借东风,这些在史书中记载的典故,通过“按时吃药”“网红路牌”“导弹梗”的现代表达,将典籍中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生活场景。更有意义的是,这种轻松愉快的祭拜方式自带传播基因。许多年轻人在会心一笑后,可能会主动搜索曹操“头风病”的详细记载、探究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因梗学史”的效应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包容性。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戏曲舞台到影视剧作,历史人物的形象本就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今天年轻人的“玩梗”,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文化注脚?古人以三牲祭奠表达敬意,今人以创意互动传递关怀。形式虽变,但对历史人物的铭记与共情始终如一。值得欣慰的是,年轻人的创作大多保持着善意与尊重的底线,在幽默之余不失温情。
当然,任何创新都需要规范的护航。景区管理者应当在鼓励创意表达的同时加强引导,避免文物受损、环境杂乱;年轻人也需时刻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杜绝低俗、恶俗的过度娱乐化。但总体而言,这种自发的文化互动值得鼓励,它成功打破了传统文化与年轻世代之间的隔阂,让历史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记忆变成体验。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沛县融媒体中心编辑)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