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云雪
“粉丝留言位置,路过哪里清哪里。”近日,内蒙古网红“拔钉小哥”张利斌在包头市清理地钉的视频登上了热搜。据报道,这样的“拔钉”行为,张利斌已坚持了六年,并在六年的时间里清理了将近800斤的地钉。为此,张利斌收获了5.3万粉丝,还带动了全国200多人在各自的城市义务拔钉。
面对部分网友“作秀”“卖废铁”的无端质疑,“拔钉小哥”没有理会也没有辩驳,而是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工具和勤劳质朴的双手,坚持不懈地解决着关乎百姓脚下便利和出行安全的琐碎小事,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正是与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难点堵点问题。连续六年,“拔钉小哥”清除的是看似不起眼的隐患,留下的是畅通无阻的整洁路面,激发的是人民群众作为主人翁的参与热情。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基层治理既要“抓大放小”统筹全局,也要“小题大做”紧盯细节。“拔钉小哥”的走红和“拔钉队伍”的兴起,离不开市域社会治理部门的有力支撑。自2021年起,张利斌先后获得“包头好人”“畅通鹿城特约观察员”等荣誉称号,这种“官方认证”极大地肯定了群众力量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面对张利斌反馈的诸如马路坑洼、防撞反光板蒙尘等其他问题,有关部门始终以真诚的态度快速回应、凭利落的行动及时整改,形成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营造了“城市治理人人有责、件件桩桩有所落实”的浓厚氛围。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拔钉小哥”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各方都发扬持之以恒、担当有为的“拔钉精神”,才能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有关部门要“搭台”也要“赋能”,一方面应采取柔性措施,为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打破政策壁垒、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应提供专业指导和安全培训,以保障公益人士身体健康、避免公共设施受到损失为前提,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行为发挥应有价值。
“南有卷尺哥,北有拔钉侠。”无论是手持卷尺测量公共设施的深圳“卷尺哥”,还是手握工具清理地面铁钉的包头“拔钉侠”,他们“于细微处见担当”的服务态度和“心无旁骛似明镜”的专注精神,都照亮了城市街头巷尾的监管盲区,也为构建政府与市民协同发力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生动典范。我们期待,城市治理能够不断提升精细度与包容度,与“卷尺哥”“拔钉侠”们实现充满文明气息的双向奔赴。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