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
近日,辽宁宽甸县一位村民徒手掰碎村旁水渠水泥块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画面中,砌筑水渠的砂浆与石块在轻微外力下纷纷碎裂,其脆弱程度让人震惊。更令人深思的是,面对如此直观的质量缺陷,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竟回应称“有些人鸡蛋里挑骨头,不能光看表面问题”。
能被徒手破坏的水泥砂浆,其工程强度必然不达标。这绝非所谓的“表面问题”,而是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缺陷。业内专家分析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水泥用量不足、砂浆配合比严重失控。如此脆弱的工程,如何承担得起防洪排涝的重任?民众用最朴实的方式完成的这场“验收”,比任何华丽的工程报告都更具说服力,也更显问题的严峻性。
“鸡蛋里挑骨头”的回应,试图将确凿的质量问题曲解为反映者的无理取闹。水渠之于农村,犹如血脉之于人体,直接关系到农田灌溉和汛期安全,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底线。对这类工程的质量,本就应该用“放大镜”排查问题,用“显微镜”核查细节。群众的严格监督,恰恰体现了他们对家园建设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将这种正当监督污名化为“挑刺”,不仅冷了群众的心,更折射出少数干部责任担当的缺位和深植于作风中的官僚主义积弊。
涉事项目部提出的“待明年化冻后修补”方案,看似积极应对,实则反映了整改态度的消极被动。这种“拖延式”整改,将问题的解决推向了不确定的未来,留下了长期的安全隐患。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事件折射出一个普遍性问题:为何如此明显的工程质量缺陷,能够顺利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层层监管和验收,最终只能依靠群众的偶然发现才得以曝光?民生工程从立项到验收,本应形成闭环管理,如今却要等到群众偶然发现、网络曝光后才受到重视,这本身就是监管体系的失职。
“鸡蛋里挑骨头”的傲慢回应与“一碰就碎”的质量问题,构成了基层治理中的突出矛盾。这一现象警示我们:民生工程一旦失守,直接损害的是群众利益,透支的是政府公信力。
要根治“一碰就碎”的顽疾,就必须从根本上破除敷衍塞责的思想和流于形式的监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严格、透明、可追溯的责任体系,让每一道工序、每一批材料都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质量管控的持续动力。唯有如此,方能让每一项民生工程都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检验和人民检验的放心工程。毕竟,群众的满意度,才是最终也是最权威的验收标准。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