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眼下,一系列稳岗促就业政策持续发力,推动就业市场提质扩容。近期,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秋季专场招聘活动在全国展开,两个多月里,1万多场招聘会释放超 700 万个岗位。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产业提供的职位数同比增长50%以上,养老产业招聘需求增速超三成,外贸企业持续释放跨境电商、国际物流等细分领域岗位。(11月22日央视网)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民生的压舱石。就业是千万家庭的生计,一头连着社会大局的稳定,一头关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今年以来,国家加码稳岗扩岗支持政策,前三季度累计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96亿元,投入 166 亿元用于培训等促就业支出,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企业减少用工成本1384亿元。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还能享受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导向清晰鲜明:稳岗返还、降费减负为企业“输血”,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给创业者“搭台”,职业培训、新职业培育与标准制定帮劳动者“充电”。
过去,我们习惯于通过补贴、返还款为企业纾困;如今,政策之手更着力于提升劳动者技能、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激发市场内生动力。这种转变的深意在于,真正的就业稳定,不是守住存量岗位的被动防御,而是创造新增岗位的主动作为。这种思路转型,在近期发布的新职业标准中尤为鲜明:95个新职业标准,半数聚焦养老护理、婴幼儿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近四成锚定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战略方向。这意味着,当政策不再局限于补齐当下岗位短板,而是着眼于未来产业的人才储备,就业工作便跳出了应急式应对的窠臼,升华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就业工作的辩证法,是既讲力度又讲温度。力度体现在千万级岗位释放、千亿级资金赋能,让政策红利从政策文本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实效;温度则蕴藏在为就业困难群体量身定制扶持方案、为创业梦想托底护航的细节中,是经济脉动中最温暖的民生信号。
稳岗促就业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任务,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短期与长期、政策与市场、升级与普惠的辩证关系中寻找平衡点。从稳岗返还的“雪中送炭”到新职业培育的“未雨绸缪”,从专场招聘的“精准对接”到产业协同的“源头发力”,一系列实践证明,稳就业既要“接天线”,紧跟产业变革趋势,培育新动能、开拓新空间;更要“接地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政策温度转化为民生热度。当新兴产业与就业需求同频共振,当政策支持与发展痛点精准对接,不仅能稳住当下的“基本盘”,更能为高质量发展蓄足“人才池”,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产业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