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
如今,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数据显示,超九成青年认可“情绪价值”,近六成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静可通万事理。”近期发布的《2025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选择“快乐消费,为情绪价值/兴趣买单”人群占比为56.3%,较2024年增长16.2个百分点。这不仅是消费市场的数字跃迁,更是国人从物质满足走向精神丰盈的生动注脚。
情绪消费的本质,是“为心买单”的理性觉醒。它打破了“消费即刚需”的传统认知,让商品与服务成为情绪的载体、心灵的慰藉。指尖轻点下单的毛绒玩具,是深夜独居时的温暖陪伴;香薰氤氲的芬芳里,藏着卸下疲惫的治愈密码;解压玩具的反复按压中,释放着职场竞争的无形压力。这些看似“非必要”的消费,实则精准契合了“买对的而非买贵的”的消费智慧——人们买单的不是器物本身,而是拆封瞬间的惊喜、专属拥有的满足、情绪释放的畅快。从电商平台潮玩下单人数翻倍增长,到美发烫染、理疗养生等搜索量飙升,情绪消费早已跨越品类边界,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褶皱,成为现代人自我关怀的重要方式。
情绪消费的勃兴,是时代语境下的必然回响。物质丰裕之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情感归属与自我实现需求愈发凸显,当基本生存不再成为困扰时,人们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当代社会,年轻人背负着学业和就业的焦虑,中年人承载着家庭和职场的重压,即便是看似无忧无虑的Z世代,也面临着社交疏离与自我认同的困惑。此时,情绪消费便成了心灵的“减压阀”:追一场演唱会,在万人合唱中获得情感共鸣;体验一次脱口秀,让笑声驱散生活阴霾;预约一节心理咨询,为内心困惑寻找出口。如今的人们在情绪消费中寻找的,正是那份被理解、被看见、被治愈的心灵共鸣,这种需求无关奢侈,却关乎生活本质。
情绪消费的深化,更彰显着消费文明的进阶与升级。它不再是简单的“花钱买快乐”,而是朝着多元立体的方向发展,构建起覆盖实物、体验、社交、数字的全场景情绪供给体系。在国风咖啡馆,古诗词拿铁与古琴装饰交织出文化认同的满足;在县域农庄,手作豆腐、编竹篮的体验让乡土情怀有了寄托;在数字世界,虚拟头像与数字宠物填补着社交空白。这种变化背后,是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的转变——年轻人通过IP联名产品彰显个性,中年人用养生消费拥抱健康,老年人靠怀旧消费追忆往昔。消费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交换,更成为自我表达的载体、圈层认同的纽带、文化传承的媒介,让“悦己”从一种消费心态,升华为一种生活态度。
当然,情绪消费的健康发展,仍需警惕“盲目跟风”与“过度消费”的陷阱。真正的情绪价值,不在于价格高低,而在于与内心需求的精准契合;真正的自我关怀,不是短暂的物质慰藉,而是长久的心灵滋养。“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情绪满足的本质,是内心的丰盈与自洽。当市场能提供更多有温度、有内涵、有质感的情绪产品,当消费者能理性选择真正契合自身需求的消费方式,情绪消费才能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助力,而非新的焦虑来源。
从“买商品”到“买情绪”,从“物质满足”到“精神丰盈”,情绪消费的兴起,折射出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深层追求。为心灵“充电”,既是快节奏社会的心灵守望,也是消费升级的生动注脚,更彰显着时代文明的进步。愿这份对情绪价值的珍视,能引导我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让每一次消费都成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的关怀,在情绪的滋养中,收获更丰盈、更从容的人生。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