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近期,内蒙古、青海等多省区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要求各单位部门深刻认识公文抄袭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思想根源上坚决杜绝“材料搬家”“数据拼凑”“旧稿翻新”等行为。
推进公文抄袭专项整治,彰显了净化文风政风的决心,但在重拳整治之余,更需追问:为何“文抄公”屡禁不止?答案或许藏在那些看似合规而又被熟视无睹的工作要求中。
文山会海的沉重负担,是“文抄公”的直接推手。不少基层干部深陷会议“漩涡”,这会要写心得体会,那会要提交发言材料,有时一天要赶好几场会议,根本没有充足时间沉淀思考。为了应付差事,只能从网络上摘抄拼凑。
事事留痕的过度要求,是“文抄公”的生存土壤。基层工作本应聚焦实际问题解决,但“事前有方案、事中有反思、事后有总结”的留痕要求,往往异化为“材料大比拼”。一项简单的走访工作,要写方案、填表格、拍照片、写总结,全套材料动辄数千字。基层干部分身乏术,只能用复制粘贴等方式省去重复劳动。
形式主义的工作惯性,让“文抄公”陷入恶性循环。部分岗位工作具有重复性、常规性,“年年岁岁花相似”是其真实写照,工作台账早已清晰记录履职情况,却仍被要求反复撰写总结材料。这些材料没有实质内容可写,只能在措辞上“翻新”,或是在结构上“微调”,本质上仍是换汤不换药的抄袭。
治理“文抄公”,不能只治标不治本。专项整治能震慑短期乱象,而要从根源上杜绝抄袭,更需破除背后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有破除“以材料论英雄”的惯性思维,减轻基层不必要的负担,让干部有时间、有精力深耕实际工作,才能让“文抄公”失去生存空间,让公文写作回归求真务实的本源。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