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核“指挥棒”精准指向实干与实效

2025-11-09 14:4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艾鹏] [责编:刘茜]
字体:【

艾鹏

检查考核,本是推动落实工作、激励干部作为的“指挥棒”。然而,一些地方却出现绩效衡量“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现象,反而导致“数据达标而治理失效”窘境,变成了基层干部肩上的沉重负担。这一现象提醒我们,有必要对考核本身进行深刻的“反思纠偏”,让这根“指挥棒”真正指向实干与实效。

考核失准,失在脱离实际。有的上级部门制定考核标准,习惯“闭门造车”,未能沉下去倾听基层呼声、体察一线实情,指标看似周密严谨,却与基层实际、群众需求脱节。当考核指标与实际“南辕北辙”,基层干部便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要么为了达标搞“花架子”,用台账和汇报材料代替扎实的工作,要么只能望“标”兴叹,因为他们难以根据本地实际有效作为。

考核异化,偏在推责卸责。一些地方,检查考核指标竟成了上级部门的“卸责管道”,不管权责是否匹配、基层是否有相应专业能力和资源,将任务连同考核指标一放了之。这种“以考代治”的做法,实质上是将治理决策的复杂责任,简单粗暴地转化为对基层的考核过关。一旦出了问题,追责的板子便精准地指向基层干部“执行不力”,让他们“背锅”。这不仅不公平,更会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催生“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

要根治这些顽疾,让考核回归其本源,重在指标精准。

在于从实际出发。制定考核指标,不能只是上级部门的“独角戏”,更应是一场上下协同的“双向奔赴”。应当充分征求基层干部的意见,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验证指标的可行性。要大力推行“一地一策”“一域一清单”差异化考核,为基层量体裁衣。不久前编制完成的全国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正是厘清权责边界、为考核奠定科学基础的关键一步。

在于向实效聚焦。考核不是为了产生漂亮的数据,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福祉。要坚决破除“重痕轻绩”的顽瘴痼疾,将考核重心从“纸面材料”转向“群众笑脸”,从“会议室”转向“现场办公”。一些地方将群众评价权重提升至考核的60%以上,变“考台账”为“考口碑”,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就是引导干部把时间和精力真正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

在于“为担当撑腰”。考核不仅要“压担子”,也要“卸包袱”。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精准的容错纠错机制,为在改革创新中敢于探索、先行先试而出现失误的干部撑腰鼓劲。同时严厉整治通过考核转嫁责任的行为,确保权责对等,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干净干事、放心干事。

考核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当其精准时,可激浊扬清、催人奋进;当其失灵时,可能南辕北辙、贻误事业。以最大的决心和智慧,校准这根“指挥棒”的精度,使之扎根于基层实践的土壤,方能真正考出干劲、考出实效,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心无旁骛地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