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兵
近日,教育部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提出,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能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延长学生课间活动时间,丰富课后服务体育项目,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长。
“学校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具体举措。增加学生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间15分钟”还给学生社交活动提供了更多机会,使学生在体育锻炼、游戏和社交中增进感情,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也提醒学校,要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学校可以因地、因校制宜对课间安排进行自主优化调整,引导学校和教师主动设计、积极参与学生课间活动,从“课间活动的管理者”走向“课间活动的共同参与者”,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好支持。比如有的学校重拾丢沙包、踢毽子等传统游戏,有的引入机器狗等科技新元素,更有学校将课间完全“交还”学生,鼓励他们自主创造。孩子们得以奔跑、跳跃、开展活动,这宝贵的15分钟,已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焕发活力的“充电时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