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方
秋日的午后,在同学们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中,一名小学生噌噌几下就爬到了两米多高的树干分叉处,迎来大家的赞叹声!这一幕就发生在北京市凉水河南中轴段绿地里,这里既是居民的河畔公园,也是丰台外国语学校学生的“乐学公园”。爬树,这个看似“捣蛋”的行为,如今已成为丰台外国语学校的一门“课程”——广受各年级学生欢迎,有的班已经有过半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爬树。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记得笔者小时候,爬树,这个被大人看作调皮的行为,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生活技能。20世纪70年代,“散养”的孩子们哪一个不会爬树呢?因为那时孩子们在课堂外有更多的自由去探索和玩耍,没有手机、电视分散注意力,没有沉重的课业压力,他们用双手抚触大地,用双脚追逐风声,更用一次次摔倒后一瘸一拐地站起来,为自己积累胆识和韧劲。
而今天的孩子们,大多远离大自然,从小接触的多是手机、平板,过去那种“上树掏鸟窝,下河摸泥鳅”的顽皮少年已不多见,倒是培养了不少“小眼镜”“小胖墩”。为此,学校开设“爬树课”,把课堂“搬”进大自然中,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攀爬能力——这既是一种生活本领,更是一项避险技能。
其实,让孩子们学习爬树,不仅是为了让其掌握一种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坚毅勇敢的品格。在“爬树课”上,孩子们努力攀爬,不怕树皮磨手,不担心蹭脏衣服,不轻言放弃,一个个成了看上去很“皮实的孩子”,这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我们常说,教育不仅需要“文明其精神”,还要“野蛮其体魄”,正是此理。
我们期望“爬树课”可以普及开来,并以开设“爬树课”为契机,给予孩子们更有趣的童年。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委机关办公室)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