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列车充电口使用权绊住旅途文明

2025-10-10 08:3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姚洪]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姚洪

近日,有网友在社媒发帖,称自己乘坐高铁时想给手机充电,却不想被前排乘客告知自己正前方充电口的使用权属于前方座位,便疑惑高铁上充电口的使用权到底如何划分?铁路12306客服回复,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充电口归谁使用,正常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高铁座位前后紧邻,充电口的位置本就是为了适配更灵活的使用场景,既未明确标注归属前排,也未规定专属后排。随着车型不同,列车上充电口的位置也不同,有的在座椅正下方,有的在座椅后方。它既不归前排,也不归后排。一趟高铁上的充电口之争,意外戳中了公共出行中的“小事大考”。当网友为“充电口该归前排还是后排”而困惑时,争论的核心不止是一个插座的使用权,更是公共空间里的规则意识与体谅之心。

面对这场争议,大部分网友认为,公共物品不属于任何一方,大家协商使用即可。其实,更值得深思的是公共场景中如何公平使用公共资源与服务设施。部分人习惯将靠近自己的设备设施等同于“属于自己”,却忽略了高铁本质是流动的公共空间,每个乘客都拥有平等使用公共设施的权利。

一段舒适的旅程既需要充足的电量,也需要理解和包容。别让一个充电口的争执消耗了旅途的好心情。多一份换位思考,少一点斤斤计较,才能让每一次公共出行,都成为文明的传递之旅。即便列车上出现类似分歧,也可以找列车员帮忙协商;若协商无果,列车员也会协调充电口给有需要的旅客使用。毕竟,比手机满电更重要的是,让文明成为旅途中的习惯。比起争夺一个充电插座,维护旅途的舒心与和谐,才是更重要的“收获”。

其实,类似的“微小博弈”在公共出行中无处不在:行李架上各自行李的摆放位置、高铁座椅靠背的调节幅度、乘车时手机外放音量是否打扰周围旅客……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衡量社会文明成色的标尺。文明的公共空间,既需要明确的规则兜底,更需要每个使用者都带着“体谅之心”参与其中。

出行中的“小事”,往往最能体现文明的温度。先到先充的默契,或是轮流使用的体恤,远比纠结使用权更显文明。出行是一面镜子,折射的不仅是旅途中的美景,更是每个人的个人素质。每一次出游不只是游玩,更是素质的展现。心中有尺、行有所量,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与公共秩序,不仅体现着个人素质,更彰显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少一点权利主张的执念,多一份共享共用的自觉,让每一次公共出行,都成为文明生长的土壤。毕竟,我们乘坐的从来不止是一趟返程的高铁,更是一趟驶向文明共识的“社会列车”。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