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之间应有“温度”也有“尺度”

2025-09-26 17:1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泷阩]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彭泷阩

9月26日,山西运城闻喜县教育体育局发布情况通报。此前有网民反映闻喜县城西小学“小学生家长不报名陪餐,孩子就不能在校吃午餐”的问题。经调查核实,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加强家校共育,鼓励家长陪餐,并未将陪餐作为学生在学校用餐的硬性条件。个别班主任在落实陪餐工作过程中解释不当,导致部分家长产生误解。目前,已对有关教师提出严肃批评,并再次向学生家长进行解释澄清。(9月26日环球网)

一则情况通报让这场因校园午餐引发的风波暂告段落。事情虽已解决,但背后折射的家校共育边界问题,却值得深入思考。原本旨在加强沟通的陪餐制度,为何会成为家长们的负担?这需要我们从教育管理的细处寻找答案。2019年,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这一制度的初衷,是让家长通过亲身体验成为校园食品安全的“监督员”,而将陪餐与就餐资格挂钩的做法,显然偏离了政策本意。

家校关系如同抚琴,过紧则弦断,过松则声哑。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成长的第一课堂,二者既要同频共振,也要各有侧重。若学校把分内事转嫁给家长,或是家长过度介入校园事务,都会打破这种微妙平衡。古人云“过犹不及”,家校合作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分寸。

放眼现实,这类现象并非孤例。从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到参与校园保洁,一些学校把“家校共育”简单理解为“家长出力”,这背后既有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境,也有管理方式的粗放。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需要学校履行主体责任,家长做好配合支持,双方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于建立科学的制度规范,好的制度既能明确学校的主体责任,又能畅通家长的参与渠道。比如有些地方推行“膳食委员会”模式,由家长代表参与菜单制定、价格监督,既凝聚集体智慧,又避免个体负担,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做法,远比硬性摊派更有温度。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真谛在于相互理解、彼此成就。学校要体谅家长奔波劳碌的不易,家长也要理解学校教书育人的艰辛。唯有将心比心,以制度为尺,以温情为度,才能让家校关系行稳致远。

此次事件启示我们,教育政策的落地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避免“一刀切”。家校之间既要有协同合作的“温度”,也要有职责清晰的“尺度”。唯有如此,才能共同托举起孩子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