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凌 王同文
9月17日,重庆万盛区关坝一处公交站,有一位拄拐杖、背满红薯的老人遭遇了令人心寒的一幕。当老人背上背篓准备上车时,车门“哐当”一声就关上了,司机一脚油门扬长而去。旁边一位大娘急得直挥手追喊,但司机并没有理会。该视频在网络平台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澎湃新闻9月22日)
背篓老人离车这么近,可是却离司机之心那么远。公交是城市文明的缩影,公交服务考量着城市的温度。希望此类事件不再发生,让每位乘客都能被温柔以待。
真正的职业素养应包含对服务对象境遇的共情能力,而非机械遵守流程。一座城市的高度,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慢的步伐、最重的行囊。背篓老人被公交拒载事件,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关于效率与人性、规则与温情的时代命题,提出了如何从“效率优先”转向“人民至上”,如何将公共服务、制度伦理与社会文明更好造福人民群众的灵魂拷问。唯有将“等一等”写入职业守则,才能让追赶公交车的背影不再刺痛广大网友的神经。
当准点率成为唯一考核标准,背篓老人便成为了影响绩效的障碍。文明进步的标准,应体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制度性包容。无论是公交司机还是企业公司,都应奉行“人民至上”,关心百姓“急难愁盼”,而不应该将制度刻板化、僵硬化。正确的做法是建立科学化、人性化的制度体系。因为,真正的文明,永远存在于制度与人性的交汇处。
衡量公交企业服务质量,不仅看其公交车跑得快、守时准,更应该看它如何对待行动迟缓的老人、孕妇和孩子。为此,管理部门和公交企业首先应强制将共情能力培训纳入从业资格认证,通过VR技术模拟老年人、孕妇等群体乘车场景,培养服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其次是切实践行人民至上、安全至上、服务至上,允许司机在特殊情况下延迟发车、提前发车甚至是改道而行。此外,建立黑名单与举报奖励制度,鼓励乘客监督服务质量,定期发布考核数据,对公交司机进行科学而富有人情味的考核。
当城市奔跑时,请别落下那些背篓老人的身影。这不仅是交通服务的改进课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回答的文明命题。重庆背篓老人被拒载事件,我们愤怒于司机的一脚油门,更该警惕对“背篓老人”的整体性漠视。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将“等一等”注入城市文明基因,让每个公民都能体面地抵达“诗与远方”。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蒋玉青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