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心理疗愈骗局收割“焦虑税”

2025-09-17 09:0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汪昌莲] [责编:欧小雷]
字体:【

汪昌莲

生活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时,有人选择了心理疗愈课程,希望从中找到方法、动力,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而事实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一些所谓的心理疗愈课程不仅收费高昂,还会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焦虑症的八大表现”“抑郁的十种信号”等标题如病毒般传播。这类内容看似科普,实则暗藏诱导——用简单化的标准引发自我诊断焦虑,再将流量导向高价课程。当疗愈被包装成知识付费产品,“心理问题”就成了待收割的韭菜,这不仅消费了公众的信任,更可能加剧求助者的心理创伤。

心理疗愈乱象背后,是供需两端的双重失衡。目前,我国专业心理咨询资源存在地域分布不均、服务成本高昂等问题。线下咨询动辄每小时数百元,且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供需矛盾催生了“伪疗愈”的生存空间。与之相对应,资质造假、收费不透明、服务劣质化等问题交织,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陷入迷雾。

规范心理疗愈行业,需从源头重塑生态。首要之举是强化监管。可借鉴上海市《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规范》,由卫健部门牵头,联合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明确从业者准入门槛与执业规范。同时,推动专业机构与权威内容进驻短视频等平台,用科学、严谨的知识对冲“伪科普”的误导。例如,通过公益课程与科普视频,帮助公众区分短暂情绪波动与心理疾病的界限,避免盲目自我诊断。

真正的心理疗愈,应建立在专业学识与道德伦理之上——以“助人自助”为本质,而非利用焦虑牟利。当科学、温暖的服务突破地域与成本壁垒,当监管为行业划清边界,才能让疗愈回归初心。

(作者单位:湖北省嘉鱼县文化体育局)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