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
近日,山西博物院发布拟聘用人员名单,其中一岗位招聘的人员有多位是在韩国、泰国留学归来的海归博士,涉及汉语言文学、艺术学等专业,引发质疑和争议。针对上述质疑,山西博物院发布情况说明称,本次公开招聘的所有岗位专业要求、学历条件等设置均以山西博物院实际业务需求为依据,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统一发布,不存在针对性设置的情况。
争议焦点首先集中在专业适配性与编制资源的匹配度。有网友指出,山西博物院以青铜器、佛教造像、考古等研究为核心,而拟录用人员的专业方向与这些核心业务关联性存疑。“去泰国学汉语”“去韩国学艺术”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更引发对编制资源是否得到最优配置的担忧。反对者认为,泰国的佛教艺术研究以本土为核心,与山西唐代佛教造像的直接关联较弱;支持者则指出,海外研究能提供跨文化视角,弥补本土研究盲区。
“水博”质疑触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公信力底线。泰国格乐大学等高校被指存在“速成博士”产业链,教育部2024年已将其列入认证审查名单。舆论呼吁公开拟录用人员的学术成果,而非仅强调程序合规。公众对“唯学历论”的质疑在此事件中集中显现——程序合规并不等同于结果合理。
官方回应未能消除疑虑,折射出事业单位招聘的深层信任危机。虽然山西省人社厅强调招聘程序合规,经过笔试、面试环节按成绩录取;院方也表示引进博士旨在提升科研能力,但这些回应未能满足公众期待。事业编制人员作为国家干部序列的一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不仅要程序合规,更要确保实质公正。舆论要求公开评分细则和面试考核记录,正是希望看到选拔过程的真正透明度。
破解这一困境需要短期透明化与长期机制改革相结合。短期内,官方应当主动公开拟录用人员的学术背景及考核细节,以证据回应质疑。长期来看,需要建立更科学的干部评价体系,设定考核期,要求编制人员产出实质成果。同时,文博机构也应当客观评估海外学历的学术价值,但前提是确保引进人员确实具备真才实学。
此事件也折射出传统文博机构转型期与公众认知的差异。博物馆的职能早已扩展到研究、教育、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需要跨学科人才。然而,公众对文博机构的期待仍聚焦于传统专业能力。这种认知差距需要通过有效沟通来弥合:机构需明确人才引进的学术逻辑,避免“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公众也应以开放心态看待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归根结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核心原则应是任人唯贤。编制岗位应当留给真正有能力、有潜力、适合岗位的专业人才。关键不在于在哪里获得学历,而在于拥有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若确实具备真才实学,时间自然会给出证明。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