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权
据澎湃新闻报道,此前“54岁阿姨从河南县城逆袭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帖文刷屏网络,两条内容凭“励志人设+录取通知书图片”斩获18.8万次点赞,却被校方证实“查无此人”,涉事账号最终遭禁言。
这种骗局并非孤例,“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女子怒砸保时捷抓小三”等虚假热点都曾出现,它们循着“情绪痛点捕捉—虚假内容炮制—流量快速变现”的路径,构成“暴力起号”的典型范式。这类行为看似是个体账号的逐利选择,实则折射出数字时代算法逻辑、商业利益与公共信任的深层冲突——当虚假内容成为流量密码,侵蚀的不仅是个体同情心,更是社会赖以运转的公共信息基础与数字伦理底线。
“暴力起号”的泛滥,本质是社会情绪焦虑与算法逐利逻辑的共振。仔细拆解这些虚假热点会发现,它们精准踩中了转型期社会的核心情绪痛点。这些情绪并非凭空制造,而是源于现实中的教育竞争、跨国生活不确定性、婚恋关系紧张等真实社会议题。“暴力起号”者正是将这些弥散的焦虑具象化为“有图有真相”的故事,让公众在情绪代入中主动转发,形成病毒式传播。
当虚假内容比真实故事更易获得关注,当情绪煽动比理性表达更能收割流量,社会的沟通成本会显著上升。人们不再能基于共同的事实基础讨论问题,而是陷入“各信各的”的认知割裂。这种割裂对公共领域的伤害是长远的:它会削弱社会共识的形成能力,甚至影响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度。
治理“暴力起号”,不仅仅是清理一批虚假账号,更是在守护数字时代的公共伦理底线。唯有让真实成为流量的通行证,让诚信成为公共空间的底色,才能避免互联网沦为“情绪赌场”,真正发挥其传递价值、凝聚共识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