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挂”走红:小物件里藏着情感消费密码

2025-09-09 16:5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恒]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张恒

今年,“包挂”迅速走红。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少年轻人背着的包包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小玩偶、徽章或配饰。从一度火到断货的Labubu(拉布布),到各地博物馆、主题邮局推出的特色文创,这些小巧的“包挂”虽不起眼,却渐渐成了当下年轻人眼里的“硬通货”,“包挂”风潮正悄然席卷年轻群体。(9月5日新疆网)

看似是不起眼的“小挂件”,实则是年轻人情感表达的“附着物”,折射出消费市场“情感共鸣”的新趋势。

“包挂”之热,是自我表达的“轻量化”。过去,消费是“能用就行”,一只包包只需扛起“装物”的功能。如今,年轻人把包挂当作“移动的个性名片”。挂着复古漫画玩偶,是对童年的温柔回望;别着城市纪念徽章,是对旅途的鲜活存档;缀着手工编织挂饰,是对小众审美的坚定表达。无需豪言壮语,不必刻意张扬,一枚小小的包挂,便让个体在人潮中亮出独特的“身份标签”,让“悦己”从抽象的理念,变成触手可及的日常。

“包挂”之暖,是情感联结的“具象化”。在社交媒体上,“包挂搭配”“小众挂件安利”等话题热度高涨,网友们分享自己的收藏、搭配心得,交流购买渠道,形成了一个个活跃的兴趣社群。在线下,当两个陌生人发现彼此包上挂着同款或同系列的“包挂”时,原本疏离的氛围瞬间变得亲切。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互动,不仅丰富了年轻人的社交生活,也为新消费赋予了更多的社交价值。“包挂”将无形的情感,凝练成可触摸、可携带的载体。敏锐的品牌与商家抓住这一机遇,或是举办线下“包挂DIY”活动,或是推出限定联名款,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拉近了距离,也让消费市场更具温情。

“包挂”之兴,是消费升级的“人性化”。这种“情感消费”的崛起,绝非偶然。“包挂”,可以是影视动漫里的经典角色,让喜欢的故事随时在身边;可以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复刻,让千年文化在指尖流转;也可以是一句俏皮的故乡方言,让乡愁有了安放之处。每一个小小的“包挂”,都可以是一个故事场景,或一个卡通人物,诉说着使用者的喜好、回忆与向往,让个性与情感凝结于此。这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的丰盈。

“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枚“包挂”的走红,看似是偶然的潮流,实则是消费回归人本的必然。当情感成为消费的“硬通货”,唯有读懂消费者心中的“柔软需求”,才能让商品超越功能,成为传递热爱与温暖的媒介。毕竟,人们为“包挂”买单,买的从来不是那方寸之间的小物件,而是藏在其中的自我与价值。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