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直播莫越界,青春隐私不容“闯”

2025-08-29 12:5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泷阩] [责编:潘华]
字体:【

彭泷阩

近日,安徽砀山某中学军训期间,当地自媒体进入校园开展近距离直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画面中,学生们挥汗如雨的身影被实时传输至网络平台,个别直播评论区甚至出现对未成年人外貌的指指点点。此类现象并非首次出现,广东某复读机构此前就曾将教室监控画面公开直播,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被围观的内容。

校园应当是求知的净土,而不该沦为流量的秀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创新举措都要以保护学生权益为前提,不能为了追求展示效果而忽视最基本的隐私尊重。

法律早已为未成年人构筑起了坚实的保护屏障,《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处理未成年人信息需获得监护人同意,这些条款体现了国家对年轻一代的特殊呵护,它们不是束缚教育的枷锁,而是保障健康成长的护栏。然而现实中某些做法却与法律精神背道而驰,以“家校互动”为名行过度采集之实,借“记录成长”为由消费学生隐私,这些都是对教育初心的背离。

真正的教育创新应当建立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陷入技术滥用的歧途。校园管理既要把握时代脉搏,更要坚守育人本色,面对数字化浪潮,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技术赋能与权利侵犯的界限,每一项决策都应当经过隐私保护的过滤,每一个创新都要通过权益衡量的检验。

教育的真谛在于润物细无声的呵护,保护学生隐私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从技术使用标准到管理监督机制,都要织密防护网络。这要求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构筑校园隐私保护的坚固防线。

青春只有一次,成长不会重来。在数字时代,我们更应当珍惜每一个孩子的隐私空间,让校园始终保持应有的纯洁与美好。当技术浪潮不断拍打校园围墙,我们更要守住那份教育初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责编:潘华

一审:潘华

二审:印奕帆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