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华
近日,杭州王女士的朋友通过某快递同城急送寄递重要文件给她,并指定投放至小区快递柜。接单骑手以“投柜需每小时扣费1元”为由将文件置于柜顶,导致文件丢失。王女士通过平台投诉了该骑手,并反馈丢件情况。被投诉后骑手被罚200元,气头上的骑手随即致电王女士发出死亡恐吓:“捅死全家,一个活口不留。”恐惧中,王女士携家人入住酒店避险十日,花费4500元。
骑手坦言,同城急送需本人签收,快递投柜费用占其单笔收入的10%,他提出自付1小时费用,但王女士拒绝并斥责“送快递事儿那么多”。 在此事件中,一方面王女士坚持“按地址投放”的合理性,却忽略了骑手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骑手未充分说明投柜的费用规则,在接到投诉后以“气话”为由实施恐吓,双方将沟通异化为情绪宣泄,最终导致言语冲突。
更深层看,快递平台的机制缺陷,也助长了骑手与用户间的对立。一方面是规则设计矛盾。强制“本人签收”却允许用户选择快递柜投递,骑手陷入费用自担困境;另一方面是 处罚简单粗暴,骑手被投诉后,平台未核查双方责任比例,就直接罚款 200 元,难免让骑手觉得委屈。
要破解这类困局,关键在于重构理性沟通的氛围与规则的正义性,核心是用户与骑手的双向理解。用户需多了解服务规则的限制,比如同城急送本就需当面签收;骑手则得严守职业底线 —— 要知道,恐吓从不是 “气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违法行径。而快递平台更需主动作为,比如优化投递选项,增设 “付费存柜” 功能,从机制上化解矛盾。
说到底,唯有用户多一分体谅、骑手多一分耐心、平台多一分担当,快递服务才能真正跳出纠纷的漩涡,稳稳 “送达” 人心。
责编:谢振华
一审:谢振华
二审:印奕帆
三审:蒋玉青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