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泷阩
近日,一则“广州东站将下架站内泡面”的网帖激起千层浪。尽管车站服务热线与12306迅速澄清“未接到通知”,但传言引发的震荡却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公共服务中信息透明度、民生需求响应与科学管理的深层课题。小小一碗泡面,盛满旅客的温饱期待,更映照治理现代化的精细刻度。
泡面“下架”传言触动公众神经,直指两个民生痛点:务工者、学生等群体对站内高价餐饮的无力承受以及列车延误、长途转乘时即时充饥的刚性需求。若轻率切断这条供给链,无异于堵塞普通旅客的温饱需求通道。
泡面“气味之争”的根源,实则是管理思维与人文关怀的错位。高铁禁售泡面基于密闭车厢的通风局限,但火车站厅空间开阔,本可通过科学分区化解矛盾。部分管理者为规避投诉,习惯于用禁令来代替服务优化。若担忧气味扰人,不妨设立通风就餐区;若顾虑卫生问题,可以根据需要增配垃圾分类设施。公共服务需在科学管理与包容需求之间寻得平衡,而非以“便利管理”之名剥夺“便利人民”之实。
化解“泡面困局”,亟需精细治理绣花功夫。在供给端,既要保障平价泡面、面包等基础商品“不断供”,也可引入地方特色速食满足多元选择,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家庭开辟应急食品绿色通道;在空间管理上,可借鉴机场“美食广场”模式,通过通风就餐区实现气味隔离,让便捷与舒适兼得;在价格监管层面,须对借机抬价行为“亮红牌”,推动“同城同价”承诺与第三方巡检,严防“阴阳菜单”变种;更需以数字赋能打通梗阻,在12306平台开通“车站服务”动态板块,用“扫码评价”机制让民意直抵监管端。
一座城市的包容与高效,不在宏大的口号中,而在旅客手中那碗热气蒸腾的泡面里——那里盛着普通人的尊严,更盛着治理者为民初心的重量。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