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 李云娜
从游客留宿文旅局局长家中到一位86岁的老护士依然高龄在岗,再到两名环卫工人耗时 4 小时徒手在 8 吨垃圾中为游客寻找手表,这些本应充满 “正能量” 的事件,为何频频遭遇质疑?其实,遭遇 “滑铁卢” 的是那些摆拍的 “整能量”、作秀的 “争能量”,并非真正的 “正能量”,比如近日,北京怀柔区琉璃庙镇孙胡沟村党支部书记尹春燕在洪水来袭时,不顾个人安危组织群众转移,这一 “正能量” 事迹赢得了众人一致好评。
那么,为何有些“正能量”会引发网友反感?原因在于部分报道中的 “正能量” 是刻意摆拍的,并非真正为民服务的 “正能量”。有的单位为了大肆宣传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特意安排人员手持工具摆拍,再让其他人用手机抓拍;还有的单位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将从未发生的事情描绘得栩栩如生。对于这种刻意 “整” 出来的 “正能量”,广大网友又怎会买账?
还有些“正能量”之所以 “翻车”,是因为部分单位在宣传时夸大其词、脱离实际、自说自话。实际上,网友对真正积极的正能量向来推崇,厌烦的只是那些为了作秀而整活的虚假表现。比如近期华北多地遭遇强降雨,陆军官兵闻令而动,网友纷纷留言 “洪水面前,还好有你们在”“有一种安全感叫解放军来了”。这种把人民放在心上、坚持人民至上的 “正能量”,自然不会“翻车。
要避免正能量屡遭“滑铁卢”,就必须求真、求实,杜绝整活与作秀。首先,在宣传正能量事件或人物时,要秉持 “一是一、二是二” 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夸张作秀,不弄虚作假,原原本本地报道,实实在在地宣传。其次,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以群众的视角进行报道,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开展宣传,从而更好地引发公众对正能量的情感共鸣。最后,还要建立宣传报道监督机制,对于失真、作假的宣传,通过事前监管与事后问责相结合,让 “假能量” 无处遁形。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