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悼念他的浪潮。
许先生最了不起的成就,或许不是《万古江河》里的学术创见,而是他示范了知识分子该如何“站着说话”。在学术圈,他拒绝用术语筑起象牙塔;在舆论场,他警惕成为情绪流量的俘虏。就像太湖边的老石匠,他毕生打磨着两把钥匙:一把能打开学术的深门,一把能解开百姓的困惑。
反观我们周围:有人把学问做成了“俄罗斯套娃”,层层包裹着利益与傲慢;有人则把知识剁成“文化快餐”,撒满情绪调料。许倬云却选择当“知识的摆渡人”,他的历史写作总带着灶台温度——讲西周井田制会联想现代社区治理,谈汉代农耕不忘对照今天的乡村振兴。这种“带着泥土香的深刻”,让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在他笔下和谐共处。
先天残疾的许先生,倒比许多四肢健全者更懂“站立”的尊严。90岁玩直播时,他没贩卖焦虑,而是教年轻人“往里走”;当“国学热”变成生意经时,他提醒“中国是文明而非商标”。这种定力源自他的“文明观星术”——把五千年历史当作星空图,既看清人类文明的共通轨迹,也守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星座。
许先生离世引发的集体追思,像一场无声的投票。人们投给的不是学术头衔,而是知识分子应有的“生态位”:既能读懂实验室的数据,也能听懂菜市场的吆喝;既保持思想的锐度,又心怀常人的温度。这种“接地气的深刻”,才是治愈专家信任危机的良方。
对普通人来说,纪念许先生其实也不必通读《汉代农业》等专著,只需记住他留下的那个朴素的精神路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比“知道更多”更重要的,是“思考更深”;比刷屏更紧迫的,是“安顿自己”。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