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阳师范大学针对往年毕业生发起50周年校庆“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倡议书显示,“千班万元”活动主要以毕业班级为单位,由各毕业班级联络人向所在班级校友发布捐赠倡议,自愿开展捐赠,对有意向开展捐赠的毕业班级,倡议捐赠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
近年来,国内高校校庆募捐活动屡见不鲜,但因操作不当引发争议的也不在少数。信阳师范大学倡议书虽明确“自愿开展捐赠”,但这种以班级为单位、设定明确捐赠目标数额的做法,仍然难脱“变相摊派”的嫌疑。毕竟,校友们的经济状况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于一些刚毕业不久或经济条件有限的校友来说,1万元的捐赠目标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针对网络争议,校方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处于募捐初期,尚未有班级捐款过万,最高班级捐款为2000元,有三四位个人以10万元捐款,多数捐款集中在100-200元之间。但这一解释并未完全消除公众的质疑,反而印证了倡议的“万元目标”与现实脱节。
也许有人会说,捐赠本身就是自愿的,不想捐可以不捐。但在实际操作中,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在班级群这样的社交环境中,若有人带头捐款并晒出金额,经济条件有限的校友就会觉得,自己不捐款就显得不合群、不感恩,甚至还会被贴上“不念母校”的标签。
校庆本应是校友重温青春、共话发展的契机,而非“募捐大会”。若以“任务分解”的方式,直接将校友情谊量化为冰冷的数字,不仅会让原本温暖的校庆捐赠蒙上功利色彩,还会因为“道德绑架”导致校友群体分化,甚至损害学校形象,显然得不偿失。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校友捐赠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许多高校都通过校友捐赠改善了教学条件、设立了奖学金等,这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关键在于,如何在鼓励校友捐赠的同时,充分尊重校友的意愿,避免让捐赠活动变味。
校友与母校的关系,应是双向奔赴的情感联结,而非单方面的“索取”。信阳师范大学的校庆募捐初衷虽好,但方式值得商榷。希望高校在类似活动中,能够真正尊重校友意愿,淡化金额要求,强化情感共鸣,让校庆捐赠活动回归到自愿、纯粹的本质。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