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宇
据潮新闻报道,近日,一种名为“体育外卖”的上门服务在近期悄然兴起,其主要面向青少年及幼儿,提供体适能培训、中考体育提分等服务。这种“时间地点你来定,器械计划我来备”的灵活模式,精准击中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痛点,成为体育培训市场的一股新风。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这一新兴业态也面临着监管缺位、安全隐患等问题。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确保安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体育外卖”的兴起绝非偶然。一方面,随着中考体育分值提高和素质教育理念普及,家长对体育培训的需求显著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培训市场规模突破1300亿元,其中上门培训类服务占比快速提升。另一方面,现代家庭普遍面临时间紧张的问题,而“体育外卖”则省去了接送时间,让训练安排更加灵活。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能够根据学员个体差异提供“因材施教”式服务,其训练效果往往比普通的体育培训更为显著。
然而,在“体育外卖”繁荣发展的表象之下,监管缺位的隐忧已然浮现。首先,教练员资质参差不齐,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平台教练仅是通过短期培训就上岗,缺乏专业资质;其次,安全保障不足,家庭或户外场地往往缺乏专业防护设施,急救设备配备率却不足20%;此外,维权机制还有待完善,由于服务发生在非固定场所,一旦发生纠纷,会使得平台、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责任认定陷入困境。“体育外卖”涉及人身安全与专业指导,其服务对象多是未成年人,这也决定了其需要更严格的监管。
新业态的发展总是走在监管的前面,这既是市场活力的体现,也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就像网约车和外卖行业在初期经历的那样,创新与规范之间往往需要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此前网约车、外卖等新业态产生之初都经历过“成长的烦恼”,而这也为“体育外卖”的监管积累了经验。
构建“体育外卖”的监管体系需要政府、平台、消费者多方发力。一是,严格准入标准,建立教练“双证”制度,必须持有专业教练资格证和急救证书,建议参照网约车司机管理模式,建立教练信用档案;二是,规范服务流程,要制定和出台相关家庭体育培训安全的规范,明确场地要求、安全设备配置等,推行“一课一备案”制度,要求课程信息提前报备;三是,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建立“体育+市监+教育”联合执法小组,定期开展“双随机”检查,对违规机构实施“黑名单”管理,成立省级体育培训行业协会,制定自律公约并建立投诉快速处理通道。
监管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教练资质;监管部门要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填补制度空白;家长也要增强防范意识,选择正规平台服务。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体育外卖”在安全轨道上健康发展。
“体育外卖”的创新价值值得肯定,但其涉及未成年人健康安全,必须守住安全底线。当我们在享受“体育外卖”带来的便利时,切莫忘记为这份“健康外卖”系上监管的安全带。毕竟,只有系好监管的“安全带”,新兴业态才能跑出“加速度”。
责编:潘华
一审:潘华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