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
暑期过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家长群却陷入一场“打卡拉锯战”——家长需每日两次点击手机完成“暑期安全提醒”,未完成者被老师公开点名、电话催促;老师则被迫化身“监工”,统计上报、轮番提醒。当防溺水知识背诵默写、观看视频截图反馈成为硬性指标,一场以安全为名的“指尖运动”,正演化为家校共同的反感与疲惫。(7月31日 澎湃新闻)
形式越精细,负担越沉重,实效越可疑。家长抱怨内容空洞重复,农村老人更因不擅手机操作被迫“失职”,老师的回复透着无力:“领导要求,学校也没办法,我们两头受气!”可当质疑声起,当地教体局却轻描淡写:“动动手指头的事,不算负担”。这种回应背后,折射出某些基层部门对管理成本的漠视——打卡时间甚至精确至“零点至上午10点”,却无视教师深夜催检的焦灼、家长工作节奏的打断。更吊诡的是,责任链条被悄然偷换:一旦学生出事,未打卡记录竟成班主任“担责依据”,假期监护的主体责任无形中转嫁给教师与屏幕。
“打卡依赖症”的根源,是技术治理的异化与懒政思维的交织。数字化工具本可精准赋能安全防护,却被简化为“留痕秀”。当管理成效被等同于后台统计的“100%完成率”,当复杂动态的安全风险压缩为机械的点击数据,所谓“层层压实”便悬浮于虚拟空间。教育部早在7月便发文警示:避免“频繁打卡”等形式主义做法,严禁向教师摊派校外监管责任。但元江的执行逻辑,恰与中央三令五申的减负精神背道而驰——以“全县统一部署”为名,行“表格安全”之实。打卡记录只能证明手指动过,却无法保证眼睛看过、脑子记得、监护到位——这恰是“指尖形式主义”。这种“以指尖代替脚步、以数据代替守护”的模式,不仅挤占教师家访排查隐患的精力,更麻痹家长的实际监护意识。试问一下有关部门,若打卡后孩子仍下水嬉戏,截图能成为“免责金牌”吗?
要让暑期安全不流于表面,可以组织政府、学校、社区三方共治模式。云南省教育厅已强调“暑期监护责任核心在家长”,学校职责重在教育警示而非越位监管。政府可牵头增建公益游泳馆、组织暑期免费学习游泳的公益训练班;参考气象与历史事故大数据,定向推送高风险时段预警;小区或村落等重点水域区域部署智能摄像头,触发危险行为实时告警。学校可联合消防部门组织学生们开展实地应急演练,带着孩子练急救、学交通规则,用沉浸式培训替代屏幕默写;学校和老师也该把精力转回来,少盯打卡数据,多做实地活儿,比如组织老师去河边、池塘边看看,补补警示牌、拉上防护网。社区也搭把手,开个暑期托管班,组织些安全主题的活动,让孩子有事干,自然就少去危险地方;社区或村落也可设立“儿童安全驿站”,既解家长看护之忧,也筑起物理防护网。说到底,安全不是“打卡打出来的”,只有把功夫下在实处,才能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责编:潘华
一审:潘华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