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当下正值汛期,湖南在最近的几场暴雨中安然度过,未成大的洪涝。于是有声音传出:前期防汛准备“雷声过大”,似有不值。
此声虽小,却暴露了某些干部思维观念上的短板: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领悟与运用仍显不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都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方能以动态、全面、联系之眼光观照复杂事物,开展工作,掌握好尺度。
在防汛抗洪中,辩证思维首先体现于“平衡”二字。洪灾之险,岂能仅以眼前风雨论?水利系统之复杂、天气变化之不可预测,皆如无声暗流潜伏。就在最近一段时间,华东、华北、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吉林、山东等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省虽然至今安然无恙,但切切不可大意。所谓“未雨绸缪”,实为对潜在风险的动态权衡与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全盘守护。古训“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劝谕的正是轻视预防而事后救急的短视。对防汛工作的未雨绸缪,恰是辩证思维在实践中的落地生根。
现实中辩证思维的缺失,远不止于防汛。近期多项中心工作中,剑走偏锋的“过”与“不及”时有发生:反违规吃喝本是清风正气之举,某些地方却风声鹤唳,令正常公务交流如履薄冰;鼓励大学生创业本为激活创新活水,一些地方却陷入数字迷狂,将创业率异化为生硬指标,忽略青年实际所需;“四风”整治中,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窠臼仍未彻底纠治,其症结正在于未能把握事物间复杂的联系与动态平衡。
辩证法要求我们警惕非此即彼的简单切割,而须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点。做好防汛准备,既不能有麻痹轻敌的“不及”,亦不能有劳民伤财的“过度”,而应基于科学预判精准发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既要政策扶持,更需营造真正适宜创新的生态土壤;反“四风”工作,既要铁腕纠偏,亦需防止“一刀切”。每一次“刚刚好”的把握,都是对事物多面性与内在联系的深刻体察。
“度”这一古老智慧,在今日焕发出新的光辉。它要求我们以全面、发展、联系的辩证思维为舵,在社会治理的海面上稳健航行。惟有深谙此道,方能使颁行的每一项政策如春风化雨,既精准有力,又润物无声。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