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杨兴东
7月21日,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人民政府就“农村新公厕只能看不能用”发布情况通报。通报称,7月20日晚,央视媒体对稷山县农村公厕未能正常开放公开报道后,稷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对媒体报道的情况进行实地核查,证实的确存在此类问题。当地县纪委监委将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百万元建农村公厕只能看不能用”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一些地区基层治理的“病灶”:重建设、轻运维,重形象、轻实效。230万元财政奖补换来23座大门紧锁的“景观厕所”,钱花了,群众却仍在百米外的旱厕里捏着鼻子如厕,这种反差比异味更难闻,也比一般意义上的浪费更刺痛人心。破除这一现象,关键要多听群众呼声,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反思此事,首先是政绩观有偏差。“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厕所革命本是惠民工程,却在一些地方异化为“迎检工程”。公厕只在领导视察时开门,平日“铁将军”把门,说明决策者把群众需求抛到了脑后。于是,建设速度成了宣传亮点,“投入使用”却遥遥无期。这种畸形的政绩观,带来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损害了党和群众的关系。纠偏,应从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开始。
其次,暴露出机制设计的漏洞。农村公厕“建而不用”并非稷山独有,因为缺水管、缺电、缺保洁,后期运营无人认领,不少农村地区公厕“一建了之”。230万元建设资金足额到位,运维经费却不见踪影,根源在于项目审批“重投资、轻配套”,预算“只管生不管养”。一条“建设—验收—移交—失管”的断裂链,让惠民工程成了“一次性道具”。
鉴于此,厕所革命验收应把“群众使用率”列为硬标准。同时建立“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预算,把保洁、水电、维修等费用同步纳入财政奖补,或引入村集体、社会资本托管,让厕所从“展品”变成“常用品”。还要让监督长出牙齿。在村务公开栏和线上平台同步公示项目清单、资金使用、管养责任人,接受村民扫码即查;纪检部门对“只建不管”应倒查决策、审批、验收全流程,既“打板子”也“开方子”。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也连着治理现代化。230万元不该买来一堆铁锁,而应给群众“方便”带来便利。只有把满足群众合理需求作为根本标尺,在长期管用上优化制度安排,才能革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陈年老厕”,真正让群众舒心、让财政放心、让基层治理焕新。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