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人名、地名、方言、古籍中都有生僻字。目前户籍系统中人名生僻字接近5000个,据媒体报道,有专家估计,全国约有6000万“姓名生僻字人”。在数字化时代,这些人被信息系统“拒之门外”,处处遭遇掣肘。如果算上地名、方言、古籍中的生僻字,可能受影响的规模更大、涉及的领域更广。
生僻字本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却在数字化进程中成了“拦路虎”。目前,医院、银行、民航等核心信息系统普遍只能无障碍处理约2万汉字,而最新强制性国家标准已收录近10万汉字,缺口高达七成。换言之,每十个汉字中就有七个在电脑里“查无此字”,大量人名、地名、方言、古籍被迫“隐身”。2023年云南丽江傈僳族“nià”姓集体改“鸭”姓,正是这一困境的极端案例。
技术欠债是根本原因。许多系统仍沿用30年前的GBK或更早编码,字符集狭小,却支撑着每天数以亿计的公共服务调用。即便国家标准已多次扩容,但“上游改了,下游不动”的链条式脱节,使生僻字依旧“打不出、传不动、认不准”。
生僻字不仅关乎个人身份,更是民族记忆的芯片。我们呼吁:教育层面,把相对常用的生僻字纳入中小学书法与信息课程;媒体层面,鼓励权威平台开设“每日一字”专栏,用短视频、H5互动解码生僻字背后的历史典故;技术层面,将新标实施情况纳入强制监管,对交通、医疗、金融等关键系统设立“生僻字改造倒计时”,并建立国家级“生僻字云服务平台”,为地方和中小企业提供开源字体、输入法及转码工具。唯有多管齐下,才能让每一个汉字在数字时代都有“身份证”,让文化根脉不因技术门槛而断裂。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疾控中心办公室)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