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需要“制度心”和“同理心”

2025-07-15 06:3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谢振华] [责编:谢振华]
字体:【

谢振华

近日,山西大同环卫工人在高温下翻找8吨垃圾,只为寻回游客遗失的价值数百元的儿童手表——这则最初被冠以“暖心故事”的新闻,却在发酵后被网友称作“闹心新闻”。

7月1日,游客卢女士的孩子在高铁上误将儿童手表丢入垃圾袋,次日通过定位发现其进入大同南站垃圾处理系统。在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求助后,当地城管部门迅速响应,两名环卫工人徒手奋战四小时,最终从压缩箱内寻回手表。当卢女士感慨“大同人心更美”时,舆论质疑也随之而来——这份温度是否过于沉重?

争议的核心有两点:一是为几百元手表投入远超其价值的人力物力成本,到底值不值? 有网友诘问:“若每次丢失钥匙都如此响应,环卫系统如何承载?”当公共服务陷入“有求必应”的惯性,会不会挤压基础民生保障的空间?二是环卫工人高温下长时间徒手作业是否忽视劳动者权益?环卫工人被动承担额外劳动却无专项补偿,是否模糊了制度责任与个体付出的边界。

对比此前“全城搜寻人工耳蜗”事件获全民支持,此次争议差异源于物品性质——前者关乎基本生存能力,后者属于非紧急物品。大同城管局副局长“不论值不值,有需求就做”的回应,彰显服务决心值得肯定,但是回避了科学分级响应的必要性。当服务缺乏优先级评估,既可能造成资源错配,亦可能助长公众对公共资源的过度依赖。

城市治理的温度不应止步于个案的热忱,更需凝结为可持续的制度理性。部分城市已探索可行路径:成都环卫系统实施“失物寻回分级处理”,紧急物品快速响应,普通失物由失主分担成本;合肥明确环卫工参与应急任务可获三倍薪资及强制体检;广州通过智能垃圾分拣系统,7吨垃圾中定位手机仅需15分钟,成本不足人工的5%。这些实践证明,人性化与效率是可以找到平衡点的。

毋庸置疑,卢女士的感动是真实的,环卫工人的奉献也值得尊重,后续环卫公司设立“助人为乐基金”奖励工人,也是对公众质疑的一种回应。有关部门应以此作为完善城市治理的契机,让公共服务从“费力讨好”走向“智慧善治”,把善意纳入制度框架,让每一份平凡劳动都能获得合理回报并体面发光。

责编:谢振华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青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