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监管不可掉以轻心

2025-07-07 16:0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郭元鹏]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郭元鹏

近年来,消费者越来越讲究高性价比,临期零食折扣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这不仅为市民带来了“零食自由”的福利,又点燃了市民的消费快感。同时“临期又不是过期”、“临期食品到底有无安全隐患”等也引发了大家的讨论。(7月7日《三湘都市报》)

当“性价比”成为消费新潮流,临期食品凭借“低价不低质”的标签迅速走红。然而,光鲜的低价背后,零食异味、标识不清等问题频发,折射出行业野蛮生长下的监管隐忧。临期食品不是“品质特区”,唯有让监管始终“在线”,才能让消费者安心享受“舌尖上的实惠”。

临期食品的走红,本质上是消费理性回归的缩影。但快速扩张的行业生态中,隐患也随之滋生。部分商家刻意模糊保质期标识,将临近过期商品与正常商品混售;有不法分子利用临期食品“擦边”销售变质产品。临期食品并非“法外之地”,若品质底线失守,所谓的“高性价比”终将沦为损害健康的陷阱。

临期食品的特殊性,使得监管面临多重挑战。不同于普通食品,其保质期的动态性、流通环节的复杂性,都要求更精细化的管控。在现实中,现行食品安全法规对临期食品的界定、销售标准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导致部分商家钻空子——有的将“临期”概念扩大化,有的未在显著位置标注提示,甚至以次充好。此外,线上销售渠道的隐蔽性,更让监管难度指数级上升。当低价诱惑与监管空白相遇,消费者的知情权、健康权正面临无形威胁。

破解临期食品监管困局,需要从制度、技术与社会共治多维度发力。一方面,亟须完善法规细则,明确临期食品的界定标准,规范储存、销售、退换货流程;另一方面,可借鉴国外“食品追溯码”经验,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临期商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每一包零食的“前世今生”都有迹可循。此外,畅通消费者举报渠道、强化商家主体责任、引导行业自律,也是构筑监管闭环的关键。例如,部分城市试点的“临期食品专区公示制度”,通过集中陈列、风险提示,既保障了消费者选择权,也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临期商品市场的繁荣,是消费需求多元化的生动注脚,但低价不应成为品质妥协的借口。唯有以更严格的监管、更完善的制度、更透明的市场,才能让临期食品真正成为“理性消费”的代名词。当每一包临期零食都能经得起品质检验,消费者才能在追求实惠的同时,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