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扔自捡”闹剧是“形式主义”作祟

2025-05-29 09:5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郭元鹏]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郭元鹏

5月27日, 成都天投市政设施运营维护有限公司就“环卫工人自扔自捡”一事回应称:经初步调查,相关人员系我司劳务服务供应商成都市保和市容环境卫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人员,目前正在对作业时的行为进一步调查,并将尽快进行处理,感谢网友关心监督。(5月27日澎湃新闻)

环卫工人将垃圾桶内的废纸夹出扔到路面,再俯身捡起,一旁的管理人员举着手机全程拍摄。荒诞的“环卫秀”,撕开了基层治理中“工作留痕”异化的一角,也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当“留痕”变成“留影”,当考核指标异化为“镜头指标”,我们的城市管理究竟在追求什么?

环卫工人面对“实时反映作业情况”的刚性要求,既需完成实际清扫任务,又要满足“照片留痕”的形式化考核,最终陷入“为拍照而工作”的怪圈。因“照片效果不佳”补拍,本质上是将工作成果简化为“镜头里的美观”,将服务民生的初心异化为“应付检查的表演”。这种“留痕重于实效”的导向,迫使一线人员在“务实”与“务虚”之间选择后者,让环卫工作从“扫干净路”变成“拍好看照”。

“工作留痕”的初衷是通过可追溯的记录倒逼责任落实,尤其在难以量化考核的公共服务领域,它曾是规范管理的有效手段。但当“留痕”脱离实际需求,演变为“痕迹崇拜”,就会催生一系列问题:用照片数量、打卡次数等表面数据替代实质评估,导致“数据好看、实效难看”。

此次事件折射出的,不仅是个案的违规摆拍,更是基层治理中“重形式轻实效”的思维惯性。要根治这类问题,需从三方面发力:其一,优化考核导向,让“实效”取代“痕迹”,建立以群众满意度、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减少对“拍照留痕”“台账完备”等形式指标的依赖,让考核真正“问效于民”;其二,为基层松绑,厘清责任边界,合理界定工作留痕范围,避免“事事留痕”;其三,严肃问责机制,铲除形式主义土壤,唯有让“造假者”付出代价,才能让“实干者”得到激励。

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市民生活在干净、有序的环境中。环卫工人的价值,不在于镜头前的“表演”;管理部门的政绩,不应体现在精修的照片里,而应沉淀在群众的口碑中。这场“自扔自捡”的闹剧,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根治形式主义,基层治理的效能就难以提升,为民服务的初心就难以落地。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田从梅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