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华
近日,一位自称“11年茅台集团特聘顾问”的汪教授,在社交平台直言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该言论不仅遭到了广东网友的强烈反驳,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与公共言论边界的讨论。
广东人餐前烫碗的习俗由来已久,其源头可追溯至茶文化中的“洗茶”传统,后来逐渐演变为餐桌上的固定动作。支持者认为,烫碗能去除餐具表面的浮尘、洗涤剂残留,甚至部分细菌,是一种健康习惯;而反对者则指出,短暂的热水冲洗无法有效杀菌,更多是心理安慰。
或许,烫碗的消毒效果确实有限,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文化仪式被保留。现实中,烫碗早已超越卫生需求,成为广东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当地人对饮食的敬畏与生活品质的追求。汪教授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众怒,关键在于其措辞的冒犯性。用“恶心”一词形容一种普遍存在的习俗,显然超出了理性讨论的范畴,带有强烈的主观攻击性,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基本尊重。
社交媒体时代,争议性言论往往能迅速吸引关注,所以公众人物更应谨言慎行。以个人好恶在公众场合评判他人的生活习惯,不仅缺乏同理心,更可能激化不必要的对立。在发表观点时,可以质疑,但更应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优化生活习惯,而非简单粗暴地否定。
无论是广东人烫碗,还是上海人喝咖啡,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的多样性正是中国社会的魅力所在。当沸水注入瓷碗的轻响再次响起,我们期待听见更多包容的回声。
(作者单位: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田从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