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
走进大型商超、车站机场等场所,五花八门的楼层标识常令人晕头转向。B层、G层、LG层、UG层、M层……不少人灵魂发问,“我究竟在哪儿?”(5月16日 北京日报)
事实上,这样的灵魂发问并非个例。以厕所为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如商场、机场、景区等,开始尝试使用更为抽象和新奇的厕所标识。例如,有的使用高跟鞋和烟斗来区分男女,有的则采用京剧脸谱、敦煌壁画等艺术形式,甚至有的完全摒弃了传统的中文标注和男女图像标识,仅使用几何图形和颜色加以区分。
公共标识是城市环境的重要要素,主要作用是指示、提示、警示或规定特定行为,以方便公众识别和遵守。然而,现今越来越多的公共标识背离设计的初衷,进入“标而不识”的怪圈,给公众日常生活“添堵加塞”。
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一个个悄然出现的创意,的确在不经意间装点、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但需要明确的是,当下,公共标识仍是人们在外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重要渠道。比起一味地追求趣味性、个性化,凸出实用性、服务性和可识别性,以方便公众识别和遵守,才是最为基本也最为关键的设计准则。要知道,任何创意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应离开“人”,人们的便利性和满意度,才是检验创意成败和效果的唯一标准。
公共标识, “好认”比“好看”更重要。然而,现实中的种种“犯迷糊”现象揭示了当前我国在一些公共标识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与规范,导致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的标识风格迥异,信息传递不一致;另一方面,对用户实际需求的考量不足,未能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优化标识的可读性与易理解性。
公共标识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唯有多从群众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才能真正做好服务于人民生活的设计。既然现在网络上已经有不少吐槽声,一些地方不妨检视一下公共场所标识,该修改的修改,该完善的完善。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