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
近期,多家电商平台集体宣布全面取消 “仅退款” 政策,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这一政策调整,既是对电商生态乱象的回应,也标志着行业从流量争夺转向质量竞争的深层变革。
“仅退款” 政策自 2021 年推出后,迅速成为行业标配。其初衷是简化售后流程、保护消费者权益,尤其在生鲜、低价商品等退货成本高的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异化,成为 “羊毛党” 牟利的工具。部分消费者以 “商品质量问题”“描述不符” 等理由申请退款却不退货,甚至形成灰色产业链。据网经社数据,2024 年 “双 11” 期间,全国电商平台商家投诉问题中 “仅退款” 占比高达 64.31%,部分商家因恶意退款率过高被迫关店。
政策调整后,消费者的维权路径发生显著变化。以往 “一键退款” 的便利性被削弱,消费者需与商家协商退货事宜,平台仅在必要时介入。这一变化对诚信消费者的影响有限,但对恶意退款行为形成有效遏制。然而,部分消费者担忧商家可能拒绝合理退款请求,尤其是在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但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例如,消费者购买低价商品后发现瑕疵,若商家拒绝退款,消费者可能面临 “维权成本高于商品价值” 的困境。此外,退货邮费的承担问题可能引发新的纠纷。对此,平台需建立更完善的纠纷调解机制,如引入第三方鉴定、信用评价体系等,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
取消 “仅退款” 政策是电商行业从 “低价内卷” 转向 “质量竞争” 的重要标志。过去几年,平台为争夺用户流量,过度依赖 “仅退款” 吸引消费者,导致商家陷入 “低价低质” 的恶性循环。政策调整后,商家得以从恶意退款的桎梏中解脱,将更多精力投入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升。
政策调整的背后,是国家对平台经济规范发展的引导。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表示,针对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造成商户货款两空的突出问题,将督促平台明确规则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情形,保障商户正当权益。这一政策导向与电商行业的转型需求高度契合。未来,平台需进一步完善规则透明度,如明确适用范围、商家自主处理的具体流程等,避免规则被滥用。同时,消费者也需增强契约精神,理性行使权利,共同维护公平交易环境。
这场围绕"仅退款"的政策调整,既是平台经济自我纠偏的必然选择,也是电商生态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如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与维护商业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长期考验各方的智慧与定力。唯有建立权责清晰、制衡有效的市场规则,才能让数字经济行稳致远。
责编:杨露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