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打着心理健康服务的幌子制造焦虑

2025-04-24 08:2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广江] [责编:欧小雷]
字体:【

陈广江

“中10种以上,你可能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段时间,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心理疾病“自诊”内容,涉及ADHD、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心理问题,这类视频以“自测”形式吸引用户参与,宣称能帮助用户判断心理状态。专家指出,此类视频的火热体现出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但部分不专业的“自诊”视频可能暗含过度诊断、诱导消费的风险。

“焦虑症的八大表现”“工作抑郁的十种迹象”等标题频繁出现在屏幕上,看似科普的内容实则暗藏玄机。这类短视频以碎片化的知识点吸引用户对号入座,用简单化的标准诱导自我诊断,最终将流量转化为一场关于心理健康的生意。

流量背后的商业逻辑是,部分博主以“心理导师”自居,先用免费自测视频吸引用户,再顺势推销数百元的“治愈课程”。这些课程名称看似科学,内容却多为泛泛而谈的心理学常识,既无个性化指导,也缺乏临床验证。将心理问题包装成知识付费产品的行为,本质是对脆弱心理的消费,甚至可以说是收割“智商税”。

心理自诊短视频乱象频出,根源在于供需两端的双重失衡。现代人心理压力加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激增;而线下心理咨询成本高、资源少,行业准入门槛模糊,导致专业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这种矛盾为短视频平台上的“伪科普”提供了生存空间。

要打破这一困局,仅靠用户提高警惕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建立权威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从源头规范从业者资质、强化行业监管,到推动专业机构进驻短视频平台输出科学内容,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地域与成本的“桎梏”。与此同时,社会亦需重塑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它既非算法喂养的“热门话题”,更不是用户画像中的一串数据标签。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剥离网络制造的焦虑,让公众看清短暂的情绪波动与临床诊断之间的鸿沟。

让专业回归专业,让商业守住边界,才能避免“自诊”变成“自伤”,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走出迷雾,获得科学、温暖的支持。

(作者系媒体人)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