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态除虫”是否真的管用

2025-04-16 09:2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志高] [责编:印奕帆]
字体:【

王志高

“灭蟑小能手、安全环保、对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只……”随着气温升高,又到了蟑螂蚊蝇活跃季节,不少人购买各种药物、粘板等用于除害,也有一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

商家打着“安全环保”旗号,宣称这些活体生物能有效防治蟑螂。然而细究之下,这场看似环保的消费热潮,更像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商业游戏。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在农业生产中,这种方法确实能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但当它被简单移植到家庭场景,就变成了商家收割“环保焦虑”的工具。一只售价5元-40元的蜘蛛,真能解决城市家庭的蟑螂问题吗?从消费者反馈看,有的蜘蛛“到货就跑”,有的“几天就死”,更常见的是蟑螂依旧横行。这种“生态除虫”效果,让人啼笑皆非。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生意正在扭曲环保的本意。真正的环保应该是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解决问题,而非制造新的生态风险。大量捕捉野生蜘蛛可能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而随意投放活体生物也可能带来外来物种入侵隐患。商家标榜的“环保”,实则是对生态系统的干预。消费者为这类“绿色消费”买单时,获得的也许只是一份心理安慰。

这场闹剧折射出当代消费主义的新套路:给传统商品贴上“环保”标签,就能卖出溢价。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解决蟑螂等虫害问题的根本,在于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而非依赖某种“神奇生物”。与其花钱买蜘蛛,不如勤打扫、堵缝隙、及时清理垃圾——这些做法才真正可取。

生物防治需要科学规划和严格监管,绝不是电商平台上的“一锤子买卖”。下次看到“生态除虫”广告时,我们不妨多问一句:这到底是在保护环境,还是在保护商家利润?

(作者系独立书评人)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