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抢跑”的弊端须警惕

2025-04-11 07:4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志顺] [责编:刘畅畅]
字体:【

王志顺

“华泰证券2026年校园招聘启动!”近日,一则关于华泰证券2026年校招的宣传帖在网上疯转。不少人因此感慨:2025届校招还没结束,2026届校招就这么开始了?

当2025届毕业生还在春招中等待录用通知时,华泰证券、高德地图等企业已高调开启2026届校园招聘。这场跨越两届毕业生的“人才争夺战”,让校招季从“毕业前的冲刺”演变为“未雨绸缪的持久战”。企业在焦虑中抢跑,学生在迷茫中应战,看似热闹的招聘市场背后,实则折射出人才供需失衡的深层矛盾。

企业“未毕业先抢人”的逻辑不难理解——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人才培养周期。以高德地图为例,其算法类岗位涵盖大模型、3D重建、空间计算等前沿方向,这类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往往需要1至2年的周期。企业提前锁定相关专业学生,实则是将校招转化为“人才储备”。这种策略虽能帮助企业抢占先机,却也让就业市场陷入“越抢越早、越早越卷”的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抢跑竞赛”正在加剧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头部企业通过提前批、定向实习等方式“掐尖”,导致优质生源加速向少数“巨头”集中;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被迫卷入时间战,在资源、品牌劣势下更难吸引人才,进一步拉大行业差距。而对于学生群体,过早到来的求职压力正衍生出两种极端:部分人从低年级便陷入“刷简历、攒项目”的焦虑循环,在尚未建立专业认知时匆忙绑定职业赛道;另一部分人则因信息过载陷入“选择恐慌”,简历在各大招聘系统中盲目投递,却难获实质性进展。

人才竞争的本质是长期价值投资。企业用“时间差”构筑护城河时,不妨思考一下:是否真能跑赢产业变革的马拉松?学生在疲于应对“跨届竞争”时,也不妨多问自己一句:被焦虑驱赶的“早鸟行动”,是否正在透支未来的职业成长可能?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责编:刘畅畅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