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华
毕业了,还因为作业太多发愁。许多年轻求职者,特别是应届生,近期都反映曾遇到过“面试被留作业”的情况,有的是在面试之前通过作业进行筛选,有的是面试之后需要看作业质量来决定是否最终录取。在多数情况下,试稿是免费的,尤其是用于评估是否适合长期合作。除了文案、设计、绘画和动画,“试稿”目前也出现在运营、策划等职位的招聘中。对此,不少求职者都表达了内心的困惑。(4月9日中国青年报)
试稿原本是评估人才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当试稿任务过重或成果归属不明时,容易引发求职者对“隐性用工”的担忧。实际上,这种双向选择机制若能规范运作,完全可以成为人才与企业相互成就的桥梁。
从用人单位视角观察,试稿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筛选价值。以某广告公司招聘文案策划为例,人力资源部门会向应聘者发放统一命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套营销方案设计。这种实战化考核既能检验应聘者的文字功底,又能考察创意思维和应变能力,有效避免了仅凭简历面试造成的误判风险。
对求职者而言,试稿如同求职路上的“模拟考场”。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小王对此深有体会,他在应聘某知名品牌设计岗时,针对企业提出的“国潮元素创新应用”课题,耗时两周完成包含五个主题的创意提案。这份凝聚心血的作品不仅助其斩获offer,更成为入职后参与核心项目的敲门砖。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现存问题。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试稿要求模糊、成果归属不清等问题。对此,专家建议建立“双向评估+成果确权”机制。企业应提前明确试稿评估标准,若试稿成果被实际采用则需支付相应报酬;求职者也可要求企业提供培训证明或推荐信作为背书。
职场生态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对求职者而言,试稿既是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是检验自身与岗位匹配度的契机;对企业来说,科学设计的试稿机制能有效降低用人风险,挖掘潜力人才。当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就能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为企业精准选才开辟新路径,最终实现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