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千
近日,杭州余杭一位校长在大会上公开寻找一名犯错后主动道歉赔偿的孩子。这个学生弄坏了楼梯的安全出口标示牌后,写了一封道歉信,还留下50元作为赔偿。校长没有责备他,也没有冷处理,而是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请他上台,还说道,“为他感到自豪,学校是容许同学们犯错的地方”。
当“惩罚”被误认为是教育的“灵丹妙药”时,这位校长用行动诠释了一个道理:比起培养“零瑕疵”的学生,教会孩子直面过错更有价值。教育的温度,有时就藏在这些不究“对错”的瞬间。
教育不仅要有对完美的追求,更应有对不完美的包容。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们的教育总想培养“三好”甚至“五好”的“完美学生”。学生只要有点小差错,轻则挨批评,重则被处分。在这样的氛围中,谁还敢犯错呢?真犯错了,要么藏着掖着,要么战战兢兢等着被罚。这种追求“无菌化”的教育环境,逼着孩子把错误当成洪水猛兽,避之不及,却忘了错误本身也是成长的必修课。正如那位打碎玻璃后匿名赔偿的学生,当校长用表扬替代处罚时,50元赔偿不再是错误的“代价”,而是对责任与担当的褒奖。
当然,容错不是姑息、纵容,也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一种智慧的教育方式。说通俗点,就是允许学生犯错,教会他们在面对、改正错误中增强责任意识。
教育需要有这样的“容错空间”和“修补哲学”。当校长说出“学校是容许犯错的地方”时,我们高兴的不只是教育者的胸襟,更为其对育人规律的深刻认知点赞。教育不是把学生都“刻成”一个模子,而是要挖掘每个学生独特的生命状态。就像小树苗,风雨中歪斜是难免的,我们不能总用标杆把它固定,而是要有“扶一把”的准备,还要有等待它自我修正的耐心。就像那名学生,用赔偿承担后果,用道歉完成心灵扶正。这种发自内心觉醒的成长,远比被用“处罚”矫正出的“完美”更有生命力。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事业。能容得下破碎玻璃的校园,才装得下跌倒后爬起、裂痕中透光的人生。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