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村超”等“村”字头文体活动近年来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但在火热出圈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在宁夏固原,有当地干部就表示:“一些球队过于看重面子、名次,邀请不符合户籍、职业等要求的球员参赛,甚至花钱、托关系迁户口。”
这并不是孤例。此前,也有一些农民球员、球迷反映,有民间、企业比赛邀请职业半职业球员、外籍球员,打着“村超”的旗号蹭热度。而水平不错的农民球员特别是年轻人参赛机会减少。村味淡了,商业味浓了,这样显然是对各类“村字号”赛事的伤害。
从引发争议的焦点来看,还是在于各方利益、目标不尽一致。农业农村部门强调“村味”,认为不必过分突出竞技性;体育部门侧重“赛味”,认为可适当放宽参赛资格,适度引入外援;基层政府看重品牌带来的经济效应,对适度合理引入社会资本较为积极;大多数农民球队更关注比赛本身,就图个乐呵……
“村超”之所以这么火,离不开一个“村”字。农民是“村BA”的主体,保持农民身份的纯粹性,是维护“村味”的关键。还记得最先出圈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台盘乡台盘村举办的篮球赛,参数的球员是乡亲,场边观赛的是老乡,场均观赛人数超万人。不难发现,让“村BA”成为现象的,不是其比赛的专业度,而是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纯粹的体育激情。
“村超”想要从“网红”走向“长红”,更要坚守这个“村”字。让农民享受村赛的快乐、在运动和观赏中释放热情和活力,在待客中增加收入,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才是村赛出圈出彩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茜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