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千
近日,安徽一男子因举报滁州市定远中学提前开学补课,遭工作人员回怼“你不去就行”,引发关注。对此,2月6日,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情况通报称,已依规暂停涉事值班当事人工作。(2月6日 光明网)
对此,舆论两极分化:支持者强调现有考试评价制度下,剧场效应无法避免,主张尊重学生差异化需求;反对者则认为“有文件规定”,就应坚持规则底线,公职人员回怼不合职业规范。
这些争论让笔者想起一则充满隐喻的教育故事:妈妈欲责罚打碎盘子、正往茶壶撒尿的孩子,归家的爸爸抢过扫把,对孩子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随后,在喝下含有尿液的“问题茶水”后,同样抄起了扫把。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精准地折射出当下教育治理中的困境:我们是否也在扮演着“爸爸”与“妈妈”的角色,是否在“质疑他,理解他,成为他”的循环中进退失据?
支持工作人员做法的群体就像故事里的妈妈,从“补课无害”“减轻校外高额补课负担”的朴素情感出发,认为工作人员回怼举报补课的“熊孩子”“熊家长”,情有可原。这种被剧场效应裹挟的“抢跑逻辑”,本质上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失误,忽视了学生对休息权的渴望,也背离了教育塑造灵魂的使命。
反对者聚焦工作人员的职责与身份:本应是教育秩序监管者,却在处理举报时显露偏袒学校的态度。没有向违规补课的学校亮“红牌”,却向投诉者举起了“黄牌”,不当回应折射出工作人员法治意识的淡薄与职业行为的不规范。
教育治理涉及多元利益主体——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是一项集成度高、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任何单点突破的变革都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需求。而实践也证明:唯有打通课程、评价、师资建设的关节,才能从根本上纾解大众的集体焦虑。
当下的教育治理是一个破立并举的过程。既要坚决守住规范办学底线,对违规行为亮明“红牌”。当好“茶壶卫士”的同时做好“温度调节师”,加大课后服务供给,以公益性、系统化的课程减轻家长负担和碎片化的补课;更要持续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打破“唯分数论”的路径依赖。以评价改革撬动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引导师资有序、合理流动,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治理要超越简单的批评与辩护,社会舆论则应摒弃非此即彼的站队思维,建立起基于事实和理性的对话机制。让家、校、社、生在常态化的对话中凝聚共识,同心同向。
当教育回归育人本真,当每个孩子都能在个性化成长轨道上获得发展动能,违规补课的争议自会消解于无形。惟有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清澈本源,才能避免治理者与受教育者共饮“问题茶水”的黑色幽默。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