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如今,“AI(人工智能)换脸”图片和视频成为热门现象,娱乐之余,让人真假莫辨,风险与困扰也不少。记者调查发现,屡被曝光的“AI换脸”背后,从传播到制作再到后端环节,几乎都藏着生意。当前,包括网络平台、通信公司在内,已有一些技术和措施识别“换脸”,但也面临着“矛与盾”的考验。
“AI换脸”不能想换就换,技术的运用必须依法规范。比如在山东淄博,一名82岁的老人近期被“AI外孙”骗走了32.6万元。自2023年1月10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提供智能对话、合成人声、人脸生成、沉浸式拟真场景等生成或显著改变信息内容功能的服务的,应当进行显著标识,避免公众混淆或者误认。遵守法律法规,当是“AI换脸”的底线所在。
AI技术可定制性强、应用场景广泛,不法分子作案手法多样,导致AI犯罪不断衍生升级。对此,相关部门需常态化发力,全力打击治理AI犯罪,防范不法分子利用或滥用AI技术侵犯公民权利、危害公共安全。
同时,公众应增强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如,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群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AI技术被利用或滥用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再如,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对可能进行声音、图像甚至视频等信息采集的应用,做好授权管理。不给他人收集自己信息的机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AI换脸诈骗远离自己。
此外,针对出现的诈骗套路,亟待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诚如此前有受访专家表示,加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善于从中发现重点监督线索和社会治理存在的难点问题,实现精准监督、有效监督,在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精准治理。
(作者单位:河北省高碑店市辛桥乡人民政府)
责编:刘茜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