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有的换乘犹如迷宫,有的候车界限不明,有的翻译标准不一。暑期北京游客大增,四通八达的地铁无疑是自由行游客在京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不断有游客反映,北京一些地铁站存在标识不清晰、不准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让人一头雾水。一位游客望着地铁10号线换乘6号线的指示牌,依然不知道往哪走。(7月29日《北京日报》)
“头一次听说需要出站换乘,还真有点犯懵。”不久前,马女士从北京地铁1号线换乘16号线,虽然车站内贴有不少“换乘16号线木樨地站,请从A1口出站”的指示标识,但对于像她一样乘客来讲,依然阻碍重重。除了站内容易犯懵,出站后的换乘路线也让不少乘客摸不着头脑。
为什么明明张贴了各种各样的标识和指示牌,不少游客还是“犯迷糊”?调查显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标识不明显;其二,设置不合理;其三,图形看不懂;其四,过于复杂。
对于公共服务部门而言,需要多从服务的角度找问题。所有城市的标识和指示牌等等都应该实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而不能只是“经常出门的人能看懂”“年轻人能看懂”,还必须实现不经常出门的人、老年人也能“一眼看明白”。还有一些城市的标识和指示牌,为了体现地方特色,为了显得与众不同,而采取了“超前的设计”“另类的设计”,虽然“很好看”“很美观”,却与服务的本真南辕北辙了。
当我们行走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忙碌的通勤时刻还是悠闲的观光体验,公共场所中的标识系统如同无声的向导,承载着指引、告知与警示的重要功能。然而,倘若这些标识成了“迷魂阵”,非但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反而让人陷入迷茫与困惑,这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初衷。
公共场所标识的基本职责在于提供准确、清晰、易于理解的导引信息,确保每一位使用者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目的地。然而,现实中的种种“犯迷糊”现象揭示了当前一些公共标识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与规范,导致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的标识风格迥异,信息传递不一致;另一方面,对用户实际需求的考量不足,未能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优化标识的可读性与易理解性。
公共场所标识的清晰、准确、便于理解、看得明白并非小事,它关乎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公共场所的标识,不能“让人犯迷糊”,要“好看”更要“好用”,要“通俗易懂”!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