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中秋节快到了,你有没有想过吃到的苏式月饼馅料可能会有“人造肉”。最近,名为“珍肉”的人造肉公司宣布将于9月推出全球首款“人造肉月饼”。在美国,汉堡王已在全美7200多家门店售卖人造肉汉堡;快餐巨头肯德基宣布和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合作,在乔治亚洲亚特兰大的肯德基餐厅推出第一款人造鸡肉产品,包括黄金鸡块和无骨鸡翅。(8月29日《科技日报》)
今年是“人造肉元年”,人造肉汉堡、人造肉炸鸡、人造肉狮子头、人造肉月饼等相继登台亮相,资本市场上也掀起了人造肉概念股的狂潮,世界舆论焦点也对准了这一新奇领域。目前,各方对“人造肉”的争议很大,既有持乐观态度,大胆尝新,鼎力支持的,也有人认为“人造肉”只是炒作噱头,不屑一顾,还是执着于真肉。
从“人造肉”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实需求来看,“人造肉”并非简单炒作,而是有着非常现实的考量。人类为获取肉食而饲养牲畜,占用大量土地,消耗大量能源,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5%左右。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世界人口数量将在 2050 年达到 98 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要吃掉更多的肉,对地球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传统养殖手段很难承受。
而且,自然生长的牛可能会得疯牛病,猪可能会得猪瘟,鸡则面临禽流感的威胁。现代养殖业采取集中、规模化模式,牲畜生长环境欠佳,密集度过大,容易传播疾病,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就会给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甚或摧毁性打击。今年以来,我国猪肉价格持续暴涨,就是因瘟疫造成生猪存栏量大规模下降,导致猪肉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价格不断攀升突破历史新高,民众饱受高价肉之痛,如果“人造肉”规模化供应,那么瘟疫影响供应问题就会随之消失。
“人造肉”采取工厂化生产,占用土地少,消耗能源低,属于绿色环保产业,且生产环境100%可控,既无菌也没污染,还可以调节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从理论上,“人造肉”更安全、健康。目前,“人造肉”主要分类素肉和培育肉,前者原料主要是大豆蛋白和碗豆蛋白,后者是动物细胞培植生产,二者的外观仿真度很高,口味也与真肉接近,只是成本差异大。现在各商家推出的“人造肉”产品,都是素肉类,市场接受度很高,比如肯德基的“人造肉炸鸡”5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由此可见,在地球环境压力、市场需求、环保意识、科技进步、消费者接受力等共同作用下,“人造肉”已经走出实验室,正式开始商业化。而随着“人造肉”达到最基本的口味、成本标准,将不断推出各种产品,逐步让消费者接受,从而取代部分肉类市场。未来,人们在购买肉类制品时,将会在真肉与“人造肉”之间做出选择,这个场景似乎很科幻,但跟其它黑科技一样,已经在逐渐成为现实,甚至会在资本的加持下,加速度来临。
而对于监管者来讲,则要面临新的问题,比如“人造肉”的生产标准、“人造肉”产品的标注、产品安全、消费者的知情权等,都需要未雨绸缪,及早介入,避免监管太滞后,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