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近日,北京市民王欣在某直播平台看到,购买5袋果蔬兔粮,每袋仅需15.9元。觉得划算的她立马下单。但收到商品后,她感觉包装袋子明显要比直播中展示的小一截。在直播中,一些商家反复强调优惠力度大,如买一送一、100元10件等,却往往不提及规格等商品关键信息。不少消费者购买后发现,数对得上量却对不上,实际收到的商品出现缩水情况。(9月14日《工人日报》)
“缩水商品”在网络销售平台是一种现象。以北京市民王欣的经历为例,其购买的商品与“直播间的商品”明显不一样:收到的袋子显示的是净含量1千克,但直播展示的袋子外观很大,看上去很沉,有两三千克的样子。王欣就商品规格咨询客服,客服表示:“这样的价格就是买这样重量、型号的商品”。
“缩水商品”,以坚果、熟食、水果等食品为重灾区。一位消费者反映,他网购了5袋夏威夷果,在网店宣传图上,每袋夏威夷果都是大袋装,从外观上看每袋差不多有两三斤重。而下单收到货后打开一看,都是小袋装,每袋重仅100克。除了食品之外,日用品也是“缩水商品”的主角。以一款抽纸为例,一般的抽纸都是12.5厘米×17.5厘米,而“缩水的商品”只有12厘米×8厘米。
不难看出,“缩水商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手脚”:净含量上减少、“大包装”换成“小包装”、“大尺寸”变成“小尺寸”。对于网络商家而言,他们似乎感到“自己是聪明的”。可是,有多少消费者会是“永远的傻子”?吃亏上当这样的事情,久而久之,网络商家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代社会,作为商家必须将商业道德放在第一位,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才是做生意的立足之本。多少经验告诉商家,凡是坑蒙拐骗的生意都不可能是长久的,丢失了商业道德就丢失了商业做大做强的基础。
其实,面对“缩水商品”真正需要反思的还是“缩水的监管”,没有“缩水的监管”就没有“缩水商品”。对于平台而言,需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需要爱护平台的羽毛,需要爱惜平台的名声。当“缩水商品”在直播间里浑水摸鱼的时候,影响的是平台的信誉。因此,平台需要严厉打击“缩水商品”。而对于市场管理部门则需要明白,“缩水商品”是在误导消费者,需要主动查处,以维护市场秩序。理应加强对商家资质、营销内容的审核与监管,畅通投诉举报机制,积极处理消费者投诉。
“缩水的商品”呼唤“不缩水的监管”,不能让“缩水的商品”浑水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