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凌
近日,吉林省吉林市的邓女士在户外登山时,背包上悬挂的吊牌被网友质疑“吊牌姐”,还被无端揣测“恶意退货”“白嫖”,相关视频引发关注。事件经澄清“反转”后,邓女士对她在遭受“网络暴力”期间一直帮助她的网友和媒体致谢,并表示会继续带着公益寻亲吊牌外出滑雪、爬山,希望能帮助更多失联儿童,助力宝贝早日回家。(广西日报11月24日)
“吊牌姐”事件从最初的舆论风暴到最终的反转,不仅是一则社会新闻的跌宕起伏,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公众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冷静与理性的可贵性,也折射出构建一个更富有包容、更鼓励善意、更好保护行善者的网络环境的重要性。这一事件深刻启示我们:在真相未明之际,保有“让真相飞一会儿”的克制与耐心,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面对铺天盖地的恶意中伤,“吊牌姐”非但没有泯灭心中的善意火花,反而更加坚定地用矢志公益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坚韧。她对慈善公益的坚持,不仅是对抗网络暴力的无声宣言,更让我们深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善意也能成为照亮前路的灯塔。事件的反转,让其从被恶意揣测的“吊牌姐”成为公益寻亲的践行者。在遭受巨大网暴压力下,她依然选择坚持公益的善意尤为可贵,令人赞佩。
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当“先入为主”成为常态,真相的探索空间则被压缩,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依赖度就会下降。因此,保持“让真相飞一会儿”的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多源验证、逻辑分析来辨别真伪,提高辨识能力,抵制盲从心理。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传播真实、抵制虚假的责任。唯有秉持耐心与审慎,才能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让真相在时间沉淀中自然浮现,推动社会向更理性的方向发展。
“吊牌姐”事件中,公众情绪经历了从“群情激奋”到“集体反思”的剧烈波动。反转后,有人选择沉默,更多人则陷入对自身行为的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非理性网暴行为,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作为网民,应该既不参与传播不实信息,也不转发涉及他人隐私的内容。唯有理性行事,才能维护自身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理性不是冷漠,而是对真相的敬畏;耐心不是软弱,而是对责任的担当。互联网时代,我们既是真相的追寻者,也是谣言的潜在传播者。唯有保持“让真相飞一会儿”的理性和耐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锚定方向,避免网暴他人和自己受伤。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静候花开,社会将少一份戾气,多一份和谐。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