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2025-11-26 10:0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唐立] [责编:欧小雷]
字体:【

唐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意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文化与科技正经历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的历史性跨越,这既是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浪潮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支撑。唯有乘势而上、打破壁垒、协同创新,才能让文化魅力与科技效能同频共振,共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乘势而上:把握融合发展的时代必然。放眼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全面渗透到文化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短视频重构内容表达范式,虚拟现实打破艺术欣赏边界,区块链助力文化遗产数字传承……这些变革,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精品力作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为未来一段时间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文化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从业者须乘势而上,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在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深刻变革中积极担当作为。

守正创新:彰显深度融合的价值底色。在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价值导向为引领,确保融合实践行稳致远。一是坚守文化根脉,以传承发展锚定融合方向。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能偏离文化传承这一根本。比如可利用数字技术复原敦煌壁画、故宫文物背后的历史场景,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借助新媒体技术传播革命文化,通过“云祭扫”“红色故事AI讲述”等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通过科技手段赋能非遗传承时,首先应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二是弘扬时代精神,以先进文化引领融合实践。从《黑神话:悟空》带火多个旅游目的地,到六尺巷故事凝练为今天基层治理的“六尺巷调解法”,再到湖南“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品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应以打造反映时代精神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为目标,聚焦现实题材创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融合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群众需求校准融合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期待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单一化”转向“个性化”。应通过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利用大数据分析群众需求,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优质文化资源,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破壁增效:构建融合互促的实践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构建高效协同的实践体系。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打通领域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融合范式。一是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机制。推动政策协同,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打通政策堵点;推进平台共建,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强化人才共育,鼓励高校设立“数字人文”“艺术与科技”“数字艺术”等交叉学科,培养兼具算法运用力与文化阐释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赋能产业升级,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以科技赋能文化生产全链条:在内容创作环节,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意生成,提升创作效率与质量;在传播环节,借助算法推荐实现精准传播,扩大文化影响力;在消费环节,发展沉浸式体验、数字藏品等新业态,依托文化IP打造虚拟场景体验项目,催生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新模式。三是针对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难题,以科技创新等有效方式推动突破。文物保护方面,利用3D打印、无损检测技术实现文物修复与数字化保存,解决文物易受损、难修复问题;文化传播方面,打造“云展览”“云剧场”,突破时空限制,让文化资源走进千家万户;文化服务方面,运用智能终端搭建便捷服务平台,解决基层文化服务供给不足问题,让融合发展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本文为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科技融合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与实现机制研究”(25ZDAM12)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