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承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27日至2024年12月20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其中关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专题是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文本。从党史角度梳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深刻把握“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一时代命题丰富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学理化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历史自觉。
在内忧外患、各类思潮激荡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毛泽东同志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明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民族性”正是新文化的基础特性。他还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很重要的帮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1949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郑重宣示,“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其后,他以这段话为《新建设》杂志创刊号题词,充分彰显了文化建设在他心中对未来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将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了促进中国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认为民族振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文化提升到“道路溯源”的维度。
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自觉,激活了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一直在实践过程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为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总之,“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由此形成的新文化,则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理论逻辑: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得到凸显,国家认同就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更具自身的文化特性。
批判西方现代化理论,为阐明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提供支撑。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和军事领域暂时领先,“西方中心论”甚嚣尘上,鼓吹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典范,甚至将“现代化”与“西方化”画上了等号。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绝大多数陷入经济发展停滞、社会政治动荡的困境。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则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要理解和践行中国道路,就必须理解中华文明,深刻把握“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破除“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从历史发展中构建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使我们能够自信自立看待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提供精神支撑。
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支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基于唯物史观,强调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等特征。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断推动人民愿望的实现与社会进步,重视研判社会发展阶段,从而实现话语创新。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相统一,中国共产党通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定位,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中国行动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而发展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在“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中,赋予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风格与气派。
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深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正形成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实践中,并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深化而更加高扬。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从“实行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借鉴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鲜明特色。这一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不从文化的主体性、文明的独立性角度来看中国,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也难以真正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立场,审视本国历史和文化,成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既保持了文化基因的连续性,又令其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汇聚起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西方在现代化方面曾经取得显著成就,却很快暴露出贫富差距大、物质主义膨胀、肆意挑起战争等弊端。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发展的“中国模式”。正是因为拥有坚实的文化主体性,中国能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定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身立场,能够为全球治理贡献独特价值,形成“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传递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我为主,又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兼收并蓄,赋予了中华民族参与全球治理的文化底气和话语能力。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