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李焱婕
两位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通过湖南省新设立的“创业教育”专项职称通道获评正高级教授,这则消息让不少深耕创业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倍感振奋。政策东风之下,多所高校迅速响应,预计今年约30名创业导师将跻身高级职称行列。这场职称评审的“破圈”改革,正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高校职称评审多以科研论文、学术成果为核心指标,这让专注于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教师常常陷入“两难”:一边是带领学生扎根市场、孵化项目的繁重实践,一边是职称晋升中论文“硬杠杠”的无形压力。许多有行业经验、专业功底的应用型人才,因“学术指标”的短板,在职称评审中屡屡碰壁。
如今,从多所高校“减学分去水课”的课程优化,到部分院校将实践成果纳入毕业硬指标,高等教育的“提质转型”已在全国多点开花。面对少子化趋势下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七年后即将见顶的现实,高校作为人才供给“最后一环”,必须跳出传统评价框架,更加紧密对接社会需求。湖南省设立“创业教育”类别职称评审通道,找准了这一改革关键。它将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学生创业指导成效、创业项目孵化成果等纳入评审核心指标,让“会教创业、能带创业”的教师有了专属的晋升通道。
这项改革更向全社会释放出重视创业教育、尊重实践人才的明确信号。既让深耕一线的创业导师看到了职业成长的清晰路径,也将吸引更多手握行业资源、怀揣创业热情的“实战派”人才投身高校讲台。当教师的评价标尺与市场需求、学生发展紧密挂钩,自然会倒逼教学内容从“课本理论”转向“实战干货”,让学生在课程中接触真实项目、积累创业经验,真正实现“学用结合”。这种“以评促教、以评促创”的良性循环,最终受益的不仅是教师群体,更是每一位渴望提升实践能力、拓宽职业边界的青年学子。
让市场的声音传入课堂,让产业的脉搏对接教学。期待当更多“创业教授”站上讲台,他们反映的不仅是职称评审体系的变化,更是高等教育对接社会需求的深刻转型。这既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应有之义,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