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要完善部门协同机制,教育、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体育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体质健康,从来不是简单的身体指标,而是教育是否回归本真的晴雨表。从基础教育阶段“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的硬约束,到高校“144学时体育课程”的严要求;从“一校一品”的体育文化培育,到“监测—干预”的精准服务支撑,《意见》的20条举措覆盖教学、评价、师资、设施等全链条环节,每一项任务都紧扣“让体育真正融入成长”的内核。这种全链条的系统思维,既破解了教育生态中“重智轻体”的惯性积弊,也扭转了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实践困境,让体育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陷入“碎片化”困局——要么仅满足于课时数量的简单保障,要么局限于学校场域的孤立推进,既影响了体育育人的整体实效,也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意见》的出台,让体育不再停留于单一的课时安排,而是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不再只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构建起家校社协同的育人网络。特别是《意见》既体现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又注重基层落地的可操作性;既强调“面向人人”的普惠性,要求“班班有活动、周周有比赛”;又兼顾“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探索体育人才“纵向畅通、横向融通”的培养机制,实现了普及与提升的辩证统一,让体育真正滋养青少年全面发展。
再好的政策,落地都需要破题。体育与教育“两张皮”的症结,在于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战”壁垒。学校要摒弃“重形式轻实效”的做法,让体育课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家长要走出“重学业轻健康”的误区,成为孩子体育锻炼的陪伴者与引导者;政府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责任,推动体育场地共享、师资力量互补、社会资源整合。正如《意见》中所明确的,这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唯有教育、体育、财政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携手,才能形成“人人关心学生体质、人人参与体育育人”的良好氛围。
实施体质强健计划,让每个孩子都能跑赢未来。《意见》的出台,既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使命担当。其最大价值,不仅在于搭建了清晰的实施框架,更在于向社会传递强烈而清晰的信号:健全的人格离不开强健的体魄,优秀的人才必然离不开身心协调发展。让每个孩子拥有强健体魄,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更关乎国家未来。以体质强健计划为起点,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定能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奔跑、在运动中成长,既有强健的体魄,更有健全的人格。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


